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负压吸附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的本体结构优化设计
    黄海新, 王峥, 程寿山,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2): 21-3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695
    摘要637)   HTML21)    PDF(pc) (5565KB)(1555)    收藏

    针对桥梁高墩、梁底等区域检测困难的问题,设计开发了一款基于负压吸附的桥梁病害检测爬壁机器人。针对其自身的吸附稳定性,建立并推导了满足抗滑移和抗倾覆条件下的吸附力指标计算式,据此确定能在各角度壁面实现稳定吸附时机器人所需的最小吸附力。结果表明:为确保机器人可靠工作,吸附模块需提供53.0 N的吸附力;结合经验公式给出离心叶轮的初步设计方案并利用Fluent对叶轮流域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及响应面优化,建立了由吸附力与扭矩共同构成的评价函数,并给出了函数值最佳时的叶轮设计参数,使吸附模块在满足稳定性的前提下,综合评价函数值较初设方案提升了3.4 %;对负压腔进行拓扑优化,综合考虑拓扑优化结果及负压腔气动性能,获得了腔体内加强肋的构造及布置形式,其中与车轮支撑臂相衔接的加劲肋为“八”字形与直线型镂空构造设计;优化后负压腔的最大竖向位移值减小为原模型的18.5 %,而质量仅增加了16.9 %,加强肋的精准布设效果明显,成功将竖向变形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最后,利用UTR6180型光敏树脂借助3D打印工艺完成了样机制作,其尺寸约为300 mm×280 mm×15 mm,质量约为1.15 kg。将样机置于多工况下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设计开发的爬壁机器人可在多种桥梁壁面稳定吸附并行进,不存在打滑、漂移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多尺度时空信息融合驱动的图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
    赵荣超, 吴百礼, 陈祝云,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2): 42-52.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593
    摘要1780)   HTML5)    PDF(pc) (4157KB)(1178)    收藏

    行星齿轮箱作为机械系统中常见的减速装置,由于长期在强噪声环境和变工况工作条件下运行,导致采集到的振动信号故障特征微弱、信号模式多变难以识别,针对行星齿轮箱故障诊断效果不佳,泛化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尺度时空信息融合驱动的图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来提高故障诊断模型准确率和泛化能力。该方法首先构建多尺度卷积核对原始时序信号进行不同尺度特征提取,削弱强噪声信号对有效信息的掩盖作用并增强故障特征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构造通道注意力机制,根据通道特征重要程度,给不同尺度卷积核提取的特征自适应分配不同权重,对含有关键故障特征的信息片段进行特征强化;最后对卷积输出的多尺度特征,构造空域下的图数据并通过图卷积网络聚合多尺度特征,从而有效利用数据的时序多维信息和空域结构关联信息,实现多尺度下时空域故障信息的深度融合,提高诊断的准确精度和模型的泛化性能。通过利用具有行星齿轮箱结构的风电装备故障数据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其他深度学习方法(第一层宽卷积核深度卷积神经网(WDC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残差网络(ResNet)、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SCNN))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跨负载和跨转速两种工况下的平均诊断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98.85%与91.29%,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方法,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方法的强泛化性能和优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再生砖粉粒径对水泥水化动力学与微结构发展的影响
    余其俊, 马婷, 张同生,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1): 63-7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784
    摘要2105)   HTML17)    PDF(pc) (6244KB)(1017)    收藏

    随着城镇化和旧城改造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与堆存量日益增长,废弃黏土砖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50%~70%。有研究发现:再生砖粉具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潜力,但会导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为探究粒径对再生砖粉活性与水泥水化动力学的影响,文中采用高能球磨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再生砖粉,表征了再生砖粉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水化活性,分析了再生砖粉粒径对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体系水化过程、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基于Krstulovic-Dabic模型获取体系的水化动力学参数,实现水化进程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随再生砖粉粒径的减小,硅铝矿物晶格畸变的程度变大、表面结合能降低,导致其水化活性提高;水化早期再生砖粉主要起物理填充作用,可加速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体系的早期水化,提高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相边界反应→扩散过程转变时的水化程度;随再生砖粉粒径的减小,火山灰反应的开始时间提前且程度增高,最终使掺入30%小粒径再生砖粉水泥的后期强度超过纯水泥的强度,为再生砖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应用奠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免扩增核酸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沈兴, 李妍, 张旭,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3 (1): 136-14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705
    摘要649)   HTML14)    PDF(pc) (2876KB)(713)    收藏

    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是来源于古细菌的一种免疫系统,可在特定向导RNA的引领下对外来核酸进行识别与切割。由于具有高特异性靶标识别能力以及靶激活的核酸酶活性,近年来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核酸检测领域。为实现高灵敏检测,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基因编码的系统(CRISPR/Cas)通常需与预扩增技术相结合,但这同时带来了扩增子气溶胶污染、依赖专有设备、检测时间延长等问题。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以解决上述限制。CRISPR/Cas靶向激活的高周转率非特异性切割活性为这种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利用各种提高系统反式切割效率或者增强信号的策略,许多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被成功开发出来。该文综述了近年开发的基于CRISPR的免扩增核酸检测技术,依据策略不同将这些技术分为Cas效应器的联用或构筑生化回路、电化学传感、微体积CRISPR/Cas系统、优化信号报告物等4个方面,并从策略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技术实现免扩增核酸检测的原理,即通过累积多个蛋白复合物传导的信号、增强信号传感能力、提高反应体系浓度、放大报告底物信号等原理实现灵敏度提升。基于已有的技术原理,该文对几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讨论。此外,该文进一步展望免扩增CRISPR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开发更快速、灵敏、简便的分子检测技术以促进其更深入的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新型分离式实心板梁桥全过程受力性能分析
    蒋冬启, 吴浩, 范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 38-51.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770
    摘要382)   HTML5)    PDF(pc) (9491KB)(686)    收藏

    为研究新型分离式实心板梁桥的全过程受力性能,以主梁净距、主梁数目和预应力筋配置情况等为关键参数,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对该桥梁体系开展非线性数值分析,探究分离式实心板梁桥从施工、运营到加载破坏的损伤演变及失效模式。结果表明:主梁破坏与主梁-桥面板组合破坏为分离式实心板梁桥结构的两类主要破坏模式。当主梁净距较小时,全桥各梁变形基本一致,承载能力较高,易发生主梁破坏;反之,主梁净距较大时,桥梁横向传力性能较弱,不同主梁之间存在变形滞后现象,易发生主梁-桥面板组合破坏。对于相近桥宽和跨径的分离式实心板梁桥,主梁间距过大不利于横向协同受力,全桥承载能力会降低约40%~50%;主梁数目较少的桥例可通过增加预应力筋配置数量来改善承载性能,单梁承载力提高幅度可达10%~30%,但预制阶段的上拱问题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与一次浇筑整体式梁桥相比,该组合梁桥体系全过程受力分析所得的位移和应力响应历程有所区别,但极限承载能力差异较小。总体而言,新型分离式实心板梁桥具有良好的承载和变形能力,且自重小、建筑高度低、施工便捷,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多尺度时空特征和篡改概率改善换脸检测的跨库性能
    胡永健, 卓思超, 刘琲贝, 王宇飞, 李纪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6): 110-119.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105
    摘要273)   HTML5)    PDF(pc) (2582KB)(573)    收藏

    目前大多DeepFake换脸检测算法过于依赖局部特征,尽管库内检测性能尚佳,但容易出现过拟合,导致跨库检测性能不理想,即泛化性能不够好。有鉴于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时空特征和篡改概率的换脸视频检测算法,目的是利用假脸视频中广泛存在的帧间时域不连续性缺陷来解决现有检测算法在跨库、跨伪造方式和视频压缩时性能明显下降的问题,改善泛化检测能力。该算法包括3个模块:为检测假脸视频在时域上留下的不连续痕迹,设计了一个多尺度时空特征提取模块;为自适应计算多尺度时空特征之间的时空域关联性,设计了一个三维双注意力机制模块;为预测随机选取的像素点的篡改概率和构造监督掩膜,设计了一个辅助监督模块。将所提出的算法在FF++、DFD、DFDC、CDF等公开大型标准数据库中进行实验,并与基线算法和近期发布的同类算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文中算法在保持库内平均检测性能优良的同时,跨库检测和抗视频压缩时的综合性能最好,跨伪造方法检测时的综合性能中等偏上。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代理模型辅助NSGA-Ⅱ算法的地铁接驳公交优化
    唐进君, 任茂昕, 李志涛,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1): 95-10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595
    摘要575)   HTML5)    PDF(pc) (2501KB)(573)    收藏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的便利衔接是满足居民多元化出行需求,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关键。现有研究在建立公交线路优化模型时缺少对一些重要微观指标的考虑,例如高峰期需等待多班公交的比例和车内拥挤度等。同时对线路运营中随机性和异质性要求的考虑也存在不足,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欠佳。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从公交的服务过程出发,以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考虑运行速度、车辆类型、发车频率、线路票价、车辆拥挤程度、线路线型等影响因素的优化模型,使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模型求解,并针对遗传操作部分进行改进。同时为提高求解精度,设计了一种微观仿真算法对解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Kriging代理模型进行辅助计算以提高算法求解效率。最后,以深圳市地铁公交接驳为例,采集地铁与公交IC卡刷卡数据,对提出的算法进行验证。同时,进一步对线路票价、运行速度、运营车型以及客流大小等因素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运营线路的改善建议。结果表明,该算法相较于传统NSGA-Ⅱ算法能在相同的求解时间下得到更好的线路优化方案,方案平均节省约35.49%的总成本,且迭代速度提高26.94%。由此可见,该文提出的地铁接驳公交优化方法对提升接驳效率与运营水平均具有实际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力学性能
    康澜, 陈炫, 洪书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5): 101-11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116
    摘要358)   HTML5)    PDF(pc) (4333KB)(518)    收藏

    钢管混凝土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作为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该研究基于矩形钢管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长短边约束不一致和对核心混凝土约束不足两个问题,探究一种新型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即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为此,对11根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2根内置跑道形箍筋的矩形钢管混凝土柱、2根普通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开展了轴压力学性能试验,重点分析了并束距、钢管壁厚、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间距、箍筋直径、内置用钢量等重要参数对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总用钢量不变的情况下,将矩形钢管的壁厚减薄,并加工成异形箍筋内置于核心混凝土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试件的轴压承载力和延性;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塑性强化段、下降段;相比于普通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有更为饱满的塑性强化段。在试验和参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已有的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推导得到内置异形箍筋矩形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该研究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GI和GII诺如病毒ERA的可视化快速检测
    杨艳歌, 吴占文, 李涛,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2): 140-151.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529
    摘要233)   HTML1)    PDF(pc) (4485KB)(512)    收藏

    诺如病毒(NoV)是常见的食源性病毒之一,只要极少数量的NoV就可以导致机体感染发病,但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因此建立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NoV进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本研究首先通过装甲RNA技术将GB 4789.42规定的GI和GII NoV的靶标基因包裹到MS2噬菌体的衣壳蛋白中,制成内含GI和GII NoV两联检测靶标的重组质粒参考样品,其次基于酶促等温扩增(ERA)技术,分别设计了GI和GII NoV基础型ERA和荧光型ERA检测的引物和探针,并通过试验筛选确定了最佳的引物探针组合。从而建立了GI和GII NoV检测ERA显色法和荧光法两种可视化方法,通过肉眼可直接观测结果。进一步对反应程序进行了优化,将ERA显色法和荧光法的扩增时间分别缩短至5 min和8 min。并通过对反应体系的优化,将体系减半,从而降低了检测成本。在此情况下,对核酸参考样品检测的最低灵敏度分别可达10-2、10-3 ng/μL。最后将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于真实的GI和GII NoV粪便样本检测,并对方法的性能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GI和GII NoV ERA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对其他食源性病毒无交叉扩增,最低可检出10拷贝/μL的NoV,可以满足GI和GII NoV可视化快速筛查的需求。本研究方法的建立为NoV的快速筛查和风险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对于控制NoV爆发、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考虑换道博弈的驾驶风格在线识别方法
    张云超, 黄建玲, 李永行,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4): 126-137.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159
    摘要609)   HTML5)    PDF(pc) (7635KB)(481)    收藏

    驾驶风格是驾驶行为的外在表达,激进风格的驾驶员容易进行更为频繁的危险驾驶操作,加剧车辆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换道安全。在换道动作执行前识别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可以通过个性化预警信息有效约束驾驶员行为。文中提出了一种网联环境下考虑换道博弈的驾驶风格在线识别方法SHAP-XGBoost,以期在换道意图期间完成驾驶风格的识别。首先,将换道意图期间换道车辆及其周围车辆的个体行为和博弈行为的波动程度作为输入特征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4种不同聚类方法对驾驶风格进行标记;然后,利用提出的SHAP-XGBoost模型选择关键特征,以训练驾驶风格识别模型,并通过滑动窗口完成在线识别;最后,采用HighD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质心距离、连通性、密度分布的聚类方法相比,基于图论原理的谱聚类可以更好地根据输入特征变量的形态标记驾驶风格;利用SHAP-XGBoost模型及14个关键特征进行驾驶风格识别,可以在不损失准确率的同时提高在线识别效率,驾驶风格识别准确率高达99%;同时将个体特征和博弈特征作为模型的输入时,可以提升驾驶风格标记和识别的准确率。此研究成果可为个性化换道决策和预警提供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永磁同步电机无电解电容驱动技术综述
    王孝洪, 梁彧, 潘志锋,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2): 93-10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40274
    摘要999)   HTML6)    PDF(pc) (3716KB)(471)    收藏

    永磁同步电机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家用电器等领域。电解电容作为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连接电网侧和电机侧的中间部分,其寿命容易受到环境温度、湿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电机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无电解电容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学者们针对实现高功率因数、抑制电流谐波、电机稳定运行等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控制策略。该文分析了无电解电容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电能质量和电机性能的影响因素,综合对比了不同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对优化系统性能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永磁同步电机无电解电容驱动技术进行了展望,得到以下结论:当前对电能质量的改善主要采用优化电机控制算法的方式,但现有的间接功率控制、直接功率控制、补偿相电流非理想特性、再生能量控制等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电机性能的改善主要针对传统的弱磁控制、过调制等基于恒定母线电压的控制策略来进行,同时兼顾抑制拍频现象和保证电机稳定运行,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功率因数和电流谐波是否满足标准;兼顾电能质量和电机性能的综合调控是当前无电解电容驱动系统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需针对电网侧和电机侧进行协同控制,以合理分配功能,避免产生冲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调节阀空蚀-冲蚀耦合磨损的仿真及实验研究
    刘秀梅, 马雪敏, 李贝贝,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2): 109-11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40304
    摘要295)   HTML3)    PDF(pc) (5582KB)(436)    收藏

    为探究影响煤液化调节阀服役寿命的影响因素,保障煤液化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调节阀内气-液-固复杂多相流问题,基于湍流模型、空化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了阀内冲蚀磨损和空化空蚀的分布特征,获得了阀芯关键部位的空蚀-冲蚀耦合速率。通过实验再现了调节阀工作时流道内含固多相流的空蚀-冲蚀耦合磨损行为,分析了金属锡制阀芯在连续空蚀-冲蚀复合作用下的损伤形貌,采用粗糙度值定量评价了不同工况下锡制阀芯的损伤程度,探究了阀芯表面的冲击疲劳与复合损伤机制。结果表明:煤液化调节阀内空化发生的主要区域为节流口至阀芯头部的区域,空化发生的范围随着进口压力的增大而增大,空蚀强度也随之增强;不同进口压力下,阀芯表面冲蚀磨损速率的极值均出现在阀芯头部,最大冲蚀磨损速率为1.42 × 10-4 kg/(m2·s),是其他冲蚀区域的10倍以上,其原因是阀芯头部高速流体的回射流裹挟了粒子撞击阀芯头部,同时空泡的溃灭亦冲击了阀芯表面。研究还发现,长时间工作在冲蚀-空蚀耦合作用下的调节阀阀芯表面呈现沟槽和蚀点等特征形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大幅面SLM成型仓结构优化及其流场特性
    刘国勇, 张文鹏, 张铜鑫,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2): 53-6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832
    摘要277)   HTML9)    PDF(pc) (6094KB)(432)    收藏

    为探析激光选区熔化(SLM)成型仓内部的烟尘颗粒分布规律及排烟效率,本研究基于所建立的大幅面多孔风墙成型仓模型,采用Fluent离散相模型分析保护气体和烟尘颗粒在成型仓内部的流动规律,进而通过ANSYS中的多目标优化模块,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对多孔风墙成型仓结构进行了优化。分别以成型仓进气口长度P1、风墙孔半径P2、锥形护板长度P3和风墙孔轴长P4作为优化变量,以成型仓内部中间截面保护气体的平均流动速度、成型仓进出口烟尘颗粒的质量浓度差以及整个成型仓内烟尘颗粒质量浓度的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从而获得各个优化变量与优化目标的响应面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并对优化前后的优化目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针对所优化的4个变量,对成型仓内中间截面保护气体流速影响的大小顺序是P2>P4>P3>P1,对进出口颗粒质量浓度差影响的大小顺序是P2>P4>P1>P3,对多孔风墙成型仓内最大颗粒质量浓度影响的大小顺序是P2>P1>P3>P4,多孔风墙的孔径大小对烟尘颗粒在成型仓内的流动起到最关键的作用。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得到优化后成型仓进气口长度为358 mm,风墙孔半径为20 mm,锥形护板长度为589 mm,风墙孔轴长为6 mm。与成型仓结构优化前进行对比,优化后成型仓内部中间截面保护气体流速提升了11.3%,进出口颗粒质量浓度差降低了16.8%,空间最大颗粒质量浓度降低23.9%,烟尘颗粒向外扩散的趋势有所减小,成型台面上方30 mm处通过的保护气体流速增加了21%,保护气体可以更加高效地将烟尘颗粒携带出成型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轻量化CenterNet的智能车辆目标检测算法
    岳永恒, 宁睿厚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8): 45-5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513
    摘要422)   HTML11)    PDF(pc) (3366KB)(427)    收藏

    针对当前目标检测算法参数较多,计算量较大,导致响应速度较慢,难以推广应用于智能车辆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CenterNet目标检测算法。即应用轻量化MobileNetV3网络替换原ResNet-50网络,降低计算量;应用深度可分离的PANet替换特征增强网络,获得多尺度特征信息融合后的特征,并引入SimAM注意力机制在特征融合前强化目标特征关注度,再用SiLU激活函数替换原目标检测网络中的ReLU激活函数,增强网络学习能力。最后提出CPAN-ASFF模块对深度可分离的PANet输出多尺度特征图进行融合,提高目标检测精度。应用优化后的KITTI数据集对改进后的CenterNet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训练及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其平均准确率为80.7%,比原始CenterNet目标检测算法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其检测速度为65 f/s,其参数量为8.91 M,较原算法减少72.73%,改进后的算法在遮挡目标、重叠目标以及与背景相似目标的检测效果上表现更优。且在SODA10M数据集中,文中提出的算法的检测精度与速度也都优于当前主流算法。该研究对算法的优化及实验为智能车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改进DDPG的无人驾驶避障跟踪控制
    李新凯, 虎晓诚, 马萍,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1 (11): 44-5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20747
    摘要1841)   HTML21)    PDF(pc) (4763KB)(403)    收藏

    无人驾驶汽车在跟踪避障控制过程中,被控对象具有非线性特征且被控参数多变,线性模型及固定的无人驾驶车辆数学模型难以保证车辆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无人驾驶离散化控制过程增加了控制难度。针对此类问题,为提高无人驾驶汽车实时控制跟踪轨迹的精度,同时降低整个控制过程的难度,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MC-DDPG)的无人驾驶汽车避障跟踪控制算法。该算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网络搭建控制系统模型,在策略学习采样过程中采用优秀的训练样本,使用蒙特卡洛方法优化网络训练梯度,对算法的训练样本采取优劣区分,使用优异的样本通过梯度算法寻找最优的网络参数,从而增强网络算法的学习能力,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更优连续控制。在计算机模拟环境TORCS中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应用MC-DDPG算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无人驾驶汽车的避障跟踪控制,其控制的无人驾驶汽车的跟踪精度及避障效果均优于深度Q网络算法和DDPG算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视觉的仿人机器人自主抓取研究
    张续冲, 杨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7): 53-61.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528
    摘要8317)   HTML29)    PDF(pc) (3170KB)(367)    收藏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仿人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和价值。针对仿人机器人,基于机器视觉进行自主抓取研究,旨在提高仿人机器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抓取适应能力和动作仿人性。在机器视觉方面,硬件采用Realsense-D435深度摄像头,利用YOLO(You Only Look Once)物体检测模型实现目标物体的识别、空间定位、深度图裁切和目标点云生成,并根据目标点云与标准点云的配准算法(ICP)获取物体的姿态,通过D-H法对机器人头部进行建模,将物体的位置和姿态由相机坐标系转换为机器人坐标系。在运动规划上,参照人手臂的抓取规律,将抓取过程分为9个基础动作:初始位、移动至预抓取位、抓取物体、提起物体、搬运物体、移动至放置位、放置物体、退出位和回到初始位,针对不同物体确定对应抓取姿态,以提高抓取成功率,根据视觉获取的抓取点和放置点,自主计算余下的关键点,并以空间弧形作为抓取轨迹,通过Matlab仿真,验证抓取过程机械臂末端运动轨迹和关节轨迹的合理性。最后进行物体抓取实验,结果表明,仿人机器人在自然环境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位不同物体,并能成功进行抓取和搬运,成功率均在80%以上,并且能够兼顾动作的仿人性,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可促进仿人机器人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轨道站网络中心性、客流与空间热力耦合分析
    吴娇蓉, 陈彩婷, 邓泳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5): 31-42.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302
    摘要444)   HTML16)    PDF(pc) (6507KB)(363)    收藏

    城市空间热力反映了人口聚集与街道活力。为探究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热力分布的互动关系,从微观层面的轨道站点切入,采用百度热力图和轨道站点客流数据,以上海为例,对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客流与站域空间热力进行耦合分析。首先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研究两类轨道站点属性与空间热力的总体耦合关系,然后引入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挖掘网络中心性与站域热力、站域热力与站点客流的空间关联模式,并对比两类耦合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轨道站点的网络中心性与空间热力的耦合性明显优于轨道客流与空间热力的耦合性,交通区位优势通常能够形成较高的空间热力,客流水平的影响因素则更为复杂;空间热力更适合量化核心区以外区域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轨道交通网络化对空间热力提升具有乘数效应,而在开发密度低的区域提升空间热力更有助于刺激轨道客流;利用空间热力数据评估城市核心区以外区域的新建站点客流潜力具有可行性,但仅用热力预测客流具有局限性;轨道站点周边城市更新可参考不同空间区位站点的两类耦合性差异进行优化。该研究探索了结合城市空间热力分布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针对不耦合因素优化轨道站点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分析框架,为微观层面衡量城市轨道交通“人-地”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光度立体和双流特征融合网络的工业产品表面缺陷检测方法
    胡广华, 涂千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0): 112-12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638
    摘要350)   HTML18)    PDF(pc) (5761KB)(356)    收藏

    表面缺陷检测是现代工业生产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现有的视觉缺陷检测方法一般通过对目标对象的单幅RGB或灰度图像进行分析,利用缺陷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实现检测,适用于目标与背景呈较大区别的对象,如金属表面的氧化、斑点缺陷检测。但单纯的RGB图像无法有效地表征主要由深度变化形成的凹坑、凸包等3维缺陷特征,最终导致漏检。为此,文中根据多方向光照成像及光度立体原理提取待测对象表面的3维几何形貌信息;接着,利用对比度金字塔融合算法对原始的多方向光照图像进行有效融合,得到增强的缺陷的2维RGB融合图像特征;然后,在多目标检测框架YOLOv5的基础上,以上述几何形貌及RGB融合图像为输入,构建一种基于双流特征融合的缺陷检测网络模型,该模型引入了空间通道注意力残差模块和门控循环单元特征融合模块,能在多个层级对不同模态特征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对表面缺陷的2维RGB及3维形貌信息的有效提取,达到同时应对2维和3维缺陷检测的目的;最后对若干典型工业产品表面缺陷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在多个数据集上的平均检测准确率均超过90%,且能同时应对2维、3维缺陷的检测,检测性能优于目前的主流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工业产品表面的检测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用于视频压缩感知的特征域优化启发及多假设交叉注意力重构神经网络
    杨春玲, 陈文俊, 刘嘉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2 (10): 9-21.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30578
    摘要261)   HTML14)    PDF(pc) (4456KB)(351)    收藏

    现有视频压缩感知重建网络通常利用光流网络实现像素域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然而在重建过程中,光流网络的输入为质量较差的初始估计帧,导致获得的光流不准确,基于光流的像素域对齐与融合操作会造成噪声的累积,导致视频重建帧存在明显的人工效应,影响重建质量。基于特征域多通道信息对干扰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文中将特征域优化思想应用于视频压缩感知重构神经网络的设计中,提出了特征域优化启发及光流引导的多假设交叉注意力重构神经网络(FOFMCNet)。为避免光流中的噪声在图像变形时破坏图像结构的问题,文中在特征域设计了光流指导的多假设运动估计模块与基于交叉注意力的运动补偿模块,以实现特征域的帧间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从而更为充分地利用帧间相关性辅助非关键帧重构。为了在特征优化过程中加强有效信息的复用,提升网络学习能力并缓解梯度爆炸问题,文中设计了特征域优化启发U型网络(FOUNet),并作为FOFMCNet的子网络,通过多个FOUNet的级联,FOFMCNet在特征域实现非关键帧的优化与重建。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在经典低分辨率数据集(UCF-101和QCIF)和新的高分辨率数据集(REDS4)上的重构结果均优于现有的视频压缩感知算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硝酸盐基中低温储热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调控
    安周建, 李璐, 毛帅, 刘立功, 杜小泽, 张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53 (3): 116-12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40256
    摘要1640)   HTML4)    PDF(pc) (2731KB)(343)    收藏

    利用相变材料储热的方法对工业领域中低温余热进行回收、储存以及再利用,是实现能源梯次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相变材料的物性是决定储热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具有适宜相变温度、高低温循环稳定性较好的相变材料,对于实现高效余热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采用静态熔融法,合成了一种新的相变材料NaNO3-KNO3-NaNO2-LiNO3,通过差热分析、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该材料的熔点、潜热、比热容和循环稳定性等热物理性能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筛选出配比m(NaNO3)∶m(KNO3)∶m(NaNO2)∶m(LiNO3) = 6.32∶47.83∶36.10∶9.75的熔盐作为最终的优选盐。实验结果表明:优选盐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其熔点低至79.02 ℃,潜热为176.71 J/g,固相和液相的平均比热容分别为1.96和2.09 J/(g·℃),分解温度达到600 ℃以上,展现出宽温度范围的适用性;经过100次高低温循环测试后,优选盐仍表现出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该研究为中低温余热回收及储热系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相变储能材料,对相关领域的能源优化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通知公告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