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深度与应用价值的新兴交叉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在快速城市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水安全领域持续面临新挑战,也孕育着技术创新的新机遇,其中“新型感知技术如何与水系统监测深度协同”“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水科学创新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在水利工程中实现规模化实践应用”等议题,已成为学界聚焦的热点前沿。为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这些关键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策划“水科学与技术”专题,诚邀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本刊主编唐洪武教授担任专题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王兆礼教授担任专题组稿人,现面向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公开征稿。本专题旨在搭建一个汇聚前沿研究成果、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为推动水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及水安全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本刊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SCOPUS、INSPEC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等。
一、征稿范围
稿件内容需与本次“水科学与技术”专题主题密切相关,研究内容应突出数据感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水安全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具体涵盖但不限于以下方向:在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咸潮上溯等水灾害的信息感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等环节,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融合多源数据、构建高精度预测模型、优化灾害防控方案的前沿成果;在水污染溯源、水质动态监测评估、水环境修复等领域,通过智能传感网络、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治理效能的原创性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水文水资源模拟、水利工程智能运维、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等交叉领域的理论突破与技术革新。
二、征稿要求
1. 原创性:投稿论文应是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原创研究成果,且未同时投稿至其他期刊或会议,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符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内容质量:论文内容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且无涉密内容。研究方法严谨,数据准确可靠,能够为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或技术借鉴。文章应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3. 格式规范:请作者严格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格式模板进行撰写,详细格式要求可参考学报官网提供的“稿件格式及示例” (https://zrb.bjb.scut.edu.cn/CN/column/column3.shtml),确保论文格式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以便于审稿和排版流程的顺利进行。
4. 信息完整:稿件应包含完整的中英文标题、作者信息(姓名、单位、地址、邮箱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要素,如有基金资助项目,请在投稿时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以体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支持力度。
三、投稿方式
请作者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投稿,网址为:https://zrb.bjb.scut.edu.cn。投稿栏目请选择“水科学与技术”专题,以便编辑部及时准确地对稿件进行分类和处理。
四、审稿与发表
编辑部将严格按照“三审”制对所有投稿论文进行学术质量审查。稿件一旦通过审核,将优先安排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刊上刊发,为作者提供快速、高效的发表服务,同时也将为优质稿件提供优厚的稿酬待遇,以激励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本专题发表。
五、截稿与出版时间
“水科学与技术”专题长期征稿,首期专题的截稿时间为2025年12月31日,稿件一经录用,将在30天内先网络首发,后以正刊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共同推动水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
六、联系方式
在投稿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事宜,请随时与编辑部联系:
水科学与技术专题约稿联系人:
王兆礼(13570437866,wangzhl@scut.edu.cn)
赖成光(13763316315,laichg@scut.edu.cn)
程香菊(18998319718,chengxiangju@scut.edu.cn)
期刊编辑部联系人:
牛晓光(13480250859,xgniu@scu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