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低空交通系统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新兴方向,正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低空交通系统不仅涉及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更承载着解决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提升物流配送效率、拓展个人出行方式等关键使命。在此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开设“低空交通系统”专栏,旨在打造一个汇聚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本刊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SCOPUS、INSPEC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等。
一、组稿发起人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蔡开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蔡 铭 中山大学教授
陈洪波 中山大学教授
杜博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杜文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胡明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志远 东南大学教授
曲小波 清华大学教授
孙小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温惠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张学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赵嶷飞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
钟诚文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朱衍波 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
二、征稿范围
低空交通系统专栏诚挚邀请广大科研工作者投稿与低空交通系统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
面向未来城市的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低空立体多模式交通系统协同运行优化
低空交通系统多源多模数据融合
空域规划与智能管理
低空环境智能感知、定位与制图
复杂地形下的智能导航与交通控制
极端天气条件下的交通管理与保障响应
城市突发事件低空应急人员疏散/物资供应
低空多模式交通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
低空安全交通出行与智能服务
低空交通资源分配及高效利用
多模式交通出行规划与调度
低空多模式交通系统信息网络与安全
卫星拒止环境下交通工具协同定位与导航
模式物流配送任务规划与路径优化
三、征稿要求
1. 原创性:投稿论文应是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的原创研究成果,且未同时投稿至其他期刊或会议,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符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内容质量:论文内容应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研究方法严谨,数据准确可靠,能够为低空交通系统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或技术借鉴。文章应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语言表达准确规范,符合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3. 格式规范:请作者严格按照《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格式模板进行撰写,详细格式要求可参考学报官网提供的“稿件格式及示例”,确保论文格式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以便于审稿和排版流程的顺利进行。
4. 信息完整:稿件应包含完整的中英文标题、作者信息(姓名、单位、地址、邮箱等)、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要素,如有基金资助项目,请在投稿时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以体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支持力度。
四、投稿方式
请作者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投稿,网址为:https://zrb.bjb.scut.edu.cn。投稿栏目请选择“低空交通系统”专栏,以便编辑部及时准确地对稿件进行分类和处理。
五、审稿与发表
编辑部将严格按照“三审”制对所有投稿论文进行学术质量审查。稿件一旦通过审核,将优先安排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刊上刊发,为作者提供快速、高效的发表服务,同时也将为优质稿件提供优厚的稿酬待遇,以激励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本专栏发表。
六、截稿与出版时间
“低空交通系统”专栏长期征稿,首期专栏的截稿时间为2025年10月31日,稿件一经录用,将在30天内先网络首发,后以正刊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共同推动低空交通系统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发展。
七、联系方式
在投稿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事宜,请随时与编辑部联系。
组约稿专家团队联系人:裴明阳(13925150335,mingyang@scut.edu.cn)
期刊编辑部联系人:李嘉(18924131882,lijia@scu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2025年 7 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