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07年 第3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7-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机械工程
精密挤出成型过程中的多变量模糊解耦控制
文生平 赵国平 瞿金平
2007, 35(12): 1-5.
摘要
(
318
)
PDF
(308KB) (
6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聚合物精密挤出成型加工过程中,机头熔体温度与机头压力是影响精密挤出成型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文中通过动态特性实验,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建立了机头熔体温度与机头压力关于机头加热器功率与螺杆转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模型,提出了一种熔体温度与机头压力的模糊解相控制算法,并采用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予以实现.通过在挤出苯直上进行的运行实验验证了该模糊解相控制算法的有效性,有助于推动精密挤出成型控制技术的发展.
基于小波三次样条插值的柔顺机构拓扑图提取
付永清 张宪民
2007, 35(12): 6-10.
摘要
(
309
)
PDF
(600KB) (
12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拓扑优化结果中普遍存在的棋盘格现象, 采用小波变换与三次样条插值相结合的方法, 对柔顺机构的拓扑图提取进行了研究. 首先将拓扑优化解非线性变换到中间变量, 以保证算法处理结果满足拓扑变量的约束条件; 然后通过小波变换, 将中间变量分解为近似系数和细节系数, 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对近似系数进行处理; 接着, 将处理后的近似系数进行小波重构, 再对重构结果进行非线性逆变换, 得到相应的拓扑图; 最后, 基于拓扑优化的体积约束, 评价算法处理结果及确定小波分解尺度. 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有效消除拓扑优化结果中的棋盘格, 提取出所希望的柔顺机构拓扑图.
叶片式混输泵气液两相流及性能的数值分析
黄思 王宏君 郑茂溪
2007, 35(12): 11-16.
摘要
(
275
)
PDF
(1938KB) (
10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Fluent计算软件在多重参考坐标系下采用欧拉方法的双流体湍流模型计算螺旋轴流式叶片泵内高含气状态下的三维气液两相流场. 通过对泵内绝对流速、叶轮相对流速、静态压力、气液两相分布及其相间滑移速度矢量的分析,探讨了气液两相介质在泵内的流动规律. 结果显示离心力的作用使叶轮内液相主要在轮缘附近流动,而气相则聚集在轮毂附近;泵导叶内气液两相分离状况有较明显改善. 通过与泵性能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文中方法对气液两相叶片式混输泵计算分析的有效性.
Ni2P电刷镀在拉深不锈钢材料模具上的应用
罗建东 阮锋
2007, 35(12): 17-22.
摘要
(
265
)
PDF
(1562KB) (
5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拉深不锈钢材料时影响模具使用的主要问题———粘着磨损问题,利用扫描电镜、硬度计、磨损实验机、X2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光学显微镜等设备,通过考察NiSO
4
·6H
2
O、NaH
2
PO
2
·H
2
O、EDTA-2Na、C
6
H
8
O7·H
2
O、C
3
H
6
O
3
加入量对施镀后的镀层含P量、厚度、硬度、耐磨性、结合力、物相、形貌、能谱等的影响,获得了一种电刷镀优化配方,用其施镀可获得P含量(质量分数)为2%左右Ni2P镀层,该镀层经400 ℃左右的热处理后,与模具基材Cr12MoV有着良好的结合力,自身亦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 使用该配方和方法获得的镀层经生产验证,可以有效地解决模具的粘着磨损问题.
水辅助注塑的GA-LMBP 逆向神经网络建模与预测
黄汉雄 何建民 刘旭辉 邓志武
2007, 35(12): 23-27,33.
摘要
(
398
)
PDF
(353KB) (
7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辅助注塑是一种新的塑料注塑技术,由于其过程的复杂性,难以采用数学方法建立其过程的数学模型.因此,文中提出一种遗传算法( GA) 与LMBP 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逆向神经网络(简称GA-LMBP) ,采用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建立水辅助注塑的过程模型.交叉验证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较吻合.输入水辅助注塑制品上不同位直的壁厚,该模型可快速而准确地预测相应的加工参数,包括:熔体注射量、注水压力、注水延迟时间和熔体温度.
影响磁头超薄气膜飞行稳态特性因素的数值分析
黄平 吴彦华 牛荣军
2007, 35(12): 28-33.
摘要
(
318
)
PDF
(360KB) (
5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有限差分原理对修正后的气体雷诺方程进行离散,并以剪切流为迭代主项求解获得了超薄气膜润滑轴承的压力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磁头初始工作条件,如气膜特征高度、初始俯仰角、磁盘旋转速度,分别计算得到了气膜轴承在稳态下的飞行特性参数,包括气浮力、气浮力转矩、最大气浮力、最小气浮力等.文中还详细分析了这些初始工作条件对稳态下磁头飞行特性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气膜特征高度的降低和初始俯仰角的减小,气体轴承刚度增大;气膜特征高度不变时转速变化对特性参数的影响与俯仰角不变时转速对特性参数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基于曲率的自适应曲面数控磨削
谢晋 许巍巍 陈立志 汤勇
2007, 35(12): 34-38,50.
摘要
(
277
)
PDF
(935KB) (
8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等包络迹高度控制砂轮行走路径,实现了曲面的自适应数控成型磨削,以提高曲面的磨削效率. 首先,根据曲面曲率建立自适应数控成型磨削的数控模式,然后,在比较等间距行走的数控磨削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曲面曲率不同的成型磨削特征,最后,进行数控成型磨削试验和检测加工曲面的成形误差,验证该自适应数控成型磨削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移动磨削点的包络成型磨削可以减小砂轮磨损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此外,等包络迹高度行走的数控磨削可以根据曲面曲率调节行走路经的间距,实现自适应磨削加工,提高曲面的加工效率,而且在加工曲率较大且提高加工精度时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砂轮行走步数. 试验结果表明,当等包络迹高度小至1μm时可以形成光顺的加工曲面,在100mm ×40mm范围内形状误差PV 值可以达到0.1285mm.
一种新型两自由度高速并联机械手的尺度综合
袁剑锋 张宪民
2007, 35(12): 39-44.
摘要
(
328
)
PDF
(391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含被动支链的两自由度平动并联机构的概念设计进行了研究,归纳了被动支链的几种可能构型.运用螺旋理论对被动支链进行自由度分析,进而提出了一种新型高速并联机械手机构,该机械手包含两条主动支链和两条被动支链,其中被动支链用来对动平台的姿态进行约束,并提高机棋手的刚度.在进行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以机械手雅克比矩阵条件数在工作空间上的平均值和最大值的加权值为性能指标,对该并联机械手机构进行了尺度综合.研究表明,该两自由度平动并联机械手可与一羊自由度进给机构组合,构成一个三自由度平动混联机械手,适用于工业领域的高速拾放操作.
制造信息系统的有序性测度理论研究
龚祝平 孙延明 郑时雄
2007, 35(12): 45-50.
摘要
(
249
)
PDF
(432KB) (
5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测度制造信息系统的有序性,研究了制造信息系统的有序程度与制造信息之间的关系.首先将制造信息分为车间设备信息、制造执行信息、流程管理信息、业务决策信息和战略决策信息5 个层次,并根据制造信息所在的层次定义了制造信息绝对信息量的评分标准及同一层次内部信息重要性的坪分标准;然后采用Shannon 的信息论计算制造信息的信息量,并结合前述的两个评分标准计算每个信息的绝对信息量;再结合制造信息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确定各个制造信息的独立信息量.制造信息系统中所有独立信息的总量就是制造信息系统的信息总量;另外,当制造信息系统处于极端条件下时,其信息总量会出现最大值与最小值,根据这三个值,文中找到了评价制造信息系统有序性的参数并称之为系统有序度Θ (t) . 使用系统有序度Θ(t) 来测度制造信息系统的有序性时,系统有序度越大,制造信息系统的有序性越高.
基于网格模型的光滑B 样条曲面重建算法
顾步云 周来水 刘胜兰 孙秀慧
2007, 35(12): 51-55.
摘要
(
396
)
PDF
(365KB) (
11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网格模型的光滑B 样条曲面重建方法.首先研究并实现了网格模型上特征线的定义和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多种文王式编辑工具,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构建出符合原始设计意图的四边界区域拓扑模型;最后在综合考虑拟合精度、光顺性和连续性等条件下实现了B 样条曲面的光滑拟合.实验证明算法的效率和曲面拟合质量都能较好地满足反求工程的要求.
基于分层八邻域方向预测算子的IC 芯片图像拼接技术
梁忠伟 叶邦彦 彭锐涛 徐兰英
2007, 35(12): 56-60.
摘要
(
284
)
PDF
(356KB) (
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对IC 芯片进行精密光学检测,需要完整而准确地获取芯片形貌的图像.文中针对IC 芯片表面形貌图像的获取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八邻域方向预测算子的模板匹配方法,并运用于高精度要求的IC 芯片图像处理工作中.通过对获得的芯片显微图像的重叠部分进行匹配点的快速准确搜索,进而实现了芯片精密显微图像的高速拼接处理.编程实验证明,采用该方法可获得IC 芯片表面的清晰图像,使芯片的形貌和缺陷等细节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
延伸流场中的气熔两相流实验现象与分析
李琳 王洪 彭玉成
2007, 35(12): 61-65.
摘要
(
435
)
PDF
(341KB) (
5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气泡在熔体中的动力学,自行设计了圆柱形可视化流道,直接将CO
2
气体注入聚合物熔体中,观察CO
2
气泡在小孔延伸流场中不同住直区域时,其形态、大小、运动、变形等动力学现象.并从经典两相流理论的角度出友,分析了流场结构参数、加工条件对气泡在聚合物熔体中形态、分布、运动变化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相在熔体中是以泡状存在的,单一的大气泡经过延伸后,将发生破裂,成为许多细碎的小气泡,且破裂的小气泡的大小、分布、密度等与加工温度、速度、进气压力等有关;气泡经过小孔延伸后破裂,使气熔两相趋于混合,有利于CO
2
作为发泡剂在泡沫塑料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材料科学与技术
EDC/NHS 交联对胶原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王迎军 杨春蓉 汪凌云
2007, 35(12): 66-70,96.
摘要
(
1676
)
PDF
(419KB) (
5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了提高肢原的物理化学性能,采用1- 乙基-3: (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 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 交联剂对胶原进行交联,考察了不同交联剂浓度对胶原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DSC) 、吸水率、膨胀动力学、抗酶解性能、扫描电镜(SEM) 等技术手段对胶原交联前后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胶原经EDC/NHS 交联后,热稳定性、形态稳定性增强,抵抗酶解的能力显著增加,胶原的显微结构由支联前的无序状态变为紧密有序的结构.说明EDC/NHS 交联可有效改善肢原的物理化学性能.
高能球磨Ti/ Al 复合粉固相反应烧结工艺
李小强 屈盛官 张忠荣 邵明 李元元
2007, 35(12): 71-75.
摘要
(
427
)
PDF
(412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全相和能谱方法对Ti 、Al 范的固相扩散反应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TiAl
3
相层厚度生长的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球磨Ti/Al 复合粉的两步固相烧结工艺.研究表明:两步固相烧结法可有效抑制烧结引起的粉末体变形,获得具有典型显微组织的致密烧结材料;尽管延长低温预烧时间可获得由TiAl 与Ti
3
A1 组成的热稳定性较好的组织,但组织致密度偏低,为了获得高致密的TiAl 合金,仍需后续高温烧结.实验还表明,高能球磨促进了TiAl 基合金组织细化,且球磨时间越长烧结组织品粒越细小;双态组织中的层片组织含量随球磨时间延长而增加,但长时间球磨由于非晶化的出现又会引起层片组织含量下降.
改性纳米碳酸钙补强NR/SBR/BR 并用胶的表征
古菊 李琦 贾德民 罗远芳 程镕时
2007, 35(12): 76-81.
摘要
(
345
)
PDF
(341KB) (
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固相法在硬脂酸改性商品纳米碟酸钙CCR 中加入间苯二酚与六亚甲基四胺的络合物RH ,制备了改性纳米碳酸钙M-CCR ,并分别制备了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与M-CCR 和CCR 的复合材料.利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研究了M-CCR 和CCR 在并用胶基体中的分散性、界面结合力、加工性能和形态.同时比较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并用胶填充M-CCR 的加工性能、补强作用以及填料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力均明显优于CCR.
表面涂敷氧化铺对错900℃ 氧化机理的影响
靳惠明 周小卫 张林楠 刘晓军
2007, 35(12): 82-86.
摘要
(
420
)
PDF
(329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格及其表面涂敷氧化钳样品在900 ℃空气中的恒温氧化和循环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用扫描电镜(SEM) 、透射电镜(TEM) 和高分辨电镜(HREM) 对氧化膜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观测;并用声发射技术( AE) 对络表面氧化膜的开裂与剥落进行了实时监测,通过相应的氧化膜破裂模型对采集到的AE 信号在时域和数域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此外,还用激光拉曼谱对两种样品表面氧化膜的内应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表面涂敷氧化钟显著改善了格的抗恒温氧化及抗循环氧化性能;表面涂敷CeO
2
提高络抗氧化性能的原因主要在于CeO
2
降低了Cr
2
O
3
氧化膜的生长速度和晶粒尺寸,这种细晶Cr
2
O
3
氧化膜有更好的高温塑性,可以通过高温蠕变的方式释放掉部分膜内压应力,因而具有明显的精皱特征和较低的压应力水平;此外,涂敷CeO
2
减少了氧化膜/基体界面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从而显著提高了Cr
2
O
3
氧化膜在基体络上的粘附性.
BaPbO
3
与BaTiO
3
陶瓷的导电特性比较
王歆 陆裕东 庄志强 刘保岭
2007, 35(12): 87-90.
摘要
(
358
)
PDF
(268KB) (
5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BaPbO
3
与BaTiO
3
多晶态陶瓷的缺陷结构出友,结合不同气氛下烧成试样的室温电导率,探讨两种材料的导电特性与晶体缺陷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微观本质上阐述晶体缺陷对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BaPbO
3
与BaTiO
3
不同的缺陷结构决定了两种材料具有不同的电学性能; BaPbO
3
材料中受主能级较浅,受主中心所束缚的空穴很容易跃迁至价带形成导电载流子,在氧化气氛下烧成的试样呈高导电性; BaTiO
3
材料中受主能级较深,氧化气氛下烧成的试样为绝缘体.
固相Ni 在含Fe 液相Zn 中的溶解行为
孔纲 卢锦堂
2007, 35(12): 91-96.
摘要
(
330
)
PDF
(466KB) (
5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全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研究了固相Ni 在450 ℃静止的含Fe 液相Zn 中的溶解行为,并利用自然对流下的质量传输准数方程和考虑金属间化合物层形成的溶解速率模型,分析了固相Ni 在含Fe 液相Zn 中的溶解速率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固相Ni浸入含Fe 液相Zn 中会形成与纯液相Zn 中相似的γ-Ni
2
Zn
5
和δ-NiZn
8
相层;但由于液相中含Fe ,合金层外一定区域内有Γ
2
-Fe
5
Zn
6
Ni
89
粒子生成;Ni 在不饱和Fe 液相Zn 中的溶解速率控制步骤与在纯液相Zn 中相同,为界面反应和合全相层中的扩散速率所控制,而Ni 在过饱和Fe 液相Zn 中溶解的主要控制机制是溶质Ni 原子通过液相Zn 中浓度边界层的扩散.说明液相Zn 中所含的Fe 加速了Ni 的溶解.
聚丙烯纤维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网络模拟
金雪莉 曾令可 李萍 侯来广
2007, 35(12): 97-101.
摘要
(
426
)
PDF
(382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膨胀水泥、轻质陶粒、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掺加聚丙烯纤维,采用混凝土成型法成型,制备一种可适用于地铁特定环境下的环保型吸声材料.通过试验分析了聚丙烯纤维的长度、掺入量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聚丙烯纤维能显著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尤其是高频吸声性能.利用Matlab 自行设计了BP 神经网络预测系统,以所用的聚丙烯纤维的长皮、掺入量、测试频率和实测的吸声系数来训练网络,建立材料体系输入一输出模式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对已有试验数据进行预测,达到了满意的精度.
建筑构件多功能耐火试验炉的设计
李萍 曾令可 李汝湘
2007, 35(12): 102-106.
摘要
(
423
)
PDF
(329KB) (
5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适应多种建筑构件耐火试验,并提高试验的可靠性,根据GB/币978-1999标准的要求,设计了水平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炉和垂直建筑构件耐火试验炉各一座.通过合理布直燃烧器,使炉内的温度更均匀,利用自行设计的控制系统对炉内的温度及压力进行自动控制,克服了传统人工操作的各种缺点,同时也减少了污染,节省了空间,节约了燃料及人工成本.最后介绍了试验炉的使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ZnO • B
2
O
3
• H
2
O微米棒的水热合成及阻燃性能
周杰 苏达根 钟明峰
2007, 35(12): 107-110.
摘要
(
354
)
PDF
(278KB) (
4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脏存在的条件下,以Zn( NO
3
)
2
• 6H
2
O和民BO
3
为原料,利用水热反应制备出分散均匀的4ZnO • B
2
O
3
• H
2
O微米棒.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及扫描和透射电镜对微米棒的物相、组成、表面结构及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棚酸辞微米棒分散均匀,直径为0.2 -0.5μm ,长度为5 -10μm;400℃时,添加10% (质量分数)的棚酸辞微米棒可使杨木粉的残炭量比未添加棚酸铸的提高18.69% ,极限氧指数达43.2 ,说明明酸锌微米棒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食品科学与技术
HPLC 及LC-ESI-MS 分离鉴定B-藻红蛋白的亚基
陈峰 胡金梅 郭祀远 魏东 张学武
2007, 35(12): 111-115.
摘要
(
277
)
PDF
(3878KB) (
1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分析B- 藻红蛋白的三种亚基,采用反相HPLC 并通过二极管阵列/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以及LC- 电喷雾/MS 质谱检测器进行在线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根据在线检测的光谱特征,α ,β 和3 个明显的γ 亚基都能成功地被C4 柱分离,且α 和β 亚基均在555 nm 处有最大吸收峰,而γ 亚基在493nm 和555nm 处有最大吸收峰.并结合质谱信息,可鉴别出α 和β 亚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977 和20330. 说明结合上述几种检测技术可为B-藻红蛋白的亚基鉴定提供可靠的结果.
超临界CO
2
萃取余甘于精油成分及精油抑菌活性
赵谋明 刘晓丽 崔春 罗维
2007, 35(12): 116-120.
摘要
(
340
)
PDF
(350KB) (
10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超临界CO
2
萃取余甘子精油,采用琼脂平板抑菌法,以山梨酸何为对照,对余甘子精油的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运用GC-MS 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超临界CO
2
革取的余甘于精油对枯草芽抱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沙门氏菌,啤酒酵母、米曲霉等常见食品污染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20MPa 压力下萃取的精油对枯草芽抱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啤酒酵母、米曲霉及黑曲霉的抑制效果优于山梨酸钾;从20MPa 压力萃取的精油中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β-波旁烯(38.23% )、二十六烷(l7. 2% )、麝香草酚( 10. 94%)、二十五烷(8.51%)、β-丁香烯
(5.39%)、2 , 3-二羟基丙酸(4.36% )、十六烷酸(2.65% )及甲基丁香酚(1. 25% ) ,初步推断甲基丁香酚、β-丁香烯、β-波旁烯和麝香草酚为主要的抑菌成分.
超声处理对酵母细胞的致死及相关影响
周丽珍 李冰 李琳 张喜梅
2007, 35(12): 121-125.
摘要
(
428
)
PDF
(350KB) (
7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声处理作为新兴的非热杀菌技术,由于对超声处理条件的作用规律和对微生物细胞的影响研究不足,在实际应用中还不成熟.文中以酿酒酵母为对象,考察超声杀茵处理效果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即超声功率、时间和脉冲占空比)对细胞致死作用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选择性平板法对超声引起的细胞亚致死效应进行检测,采用TEM 对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及时间对细胞的致死作用影响显著;超声处理后细胞未检出显著的亚致死损伤;超声处理对细胞的超微结构破坏大,表明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可能是细胞死亡的直接原因.
QIM 和理化指标综合评价南方钻鱼片冷藏新鲜度
李汴生 俞裕明 朱志伟 黄娟 阮征 李兵 黄建强
2007, 35(12): 126-131.
摘要
(
543
)
PDF
(443KB) (
1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质量指标法( QIM) 结合理化指标综合评定2℃贮藏环境下南方鲇鱼片的新鲜度变化情况. QIM 评价结果显示,南方鲇鱼肉在2 ℃贮藏环境下的最大贮藏期为10 天,在第8 天时鱼肉品质发生明显变化, QI 值与贮藏天数呈线性关系,应用QIM 对南方鲇鱼片进行贮藏期预测的误差为±1. 5 天.理化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南方鲇鱼肉在第8 天时品质从一级新鲜度转向二级新鲜度,其中pH 值在第8 天后超过6.90 ,挥发性盐基氮( T-VBN)在第8 天后超过150mg/kg,质构分析(TPA) 中硬度值在第8 天后出现显著下降. QIM 评价结果与理化指标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可用于评价南方鲇鱼片的新鲜度.
超高静压下传压介质压致升温的规律
王标诗 李汴生 黄娟 曾庆孝 李琳
2007, 35(12): 132-136.
摘要
(
328
)
PDF
(332KB) (
8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将温度探头伸入高压腔内在线测定了3 种传压介质(葵二酸二辛酯、水、无水乙醇)的温度变化情况,研究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压致升温规律.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类二酸二辛酯的压致升温值随压力的增加由0. 089 ℃/MPa 降至0.068 ℃/MPa , 且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水的压致升温值随压力的增加基本不变,稳定在0.026 -0.028 ℃/MPa 之间,且随初始温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无水乙醇的压致升温值受压力影响大于水而小于类二酸二辛酯,随压力增加由0.082 ℃ /MPa 降至0.075 ℃/MPa , 初始温度对其影响大于水,但乙醇压致升温值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聚四氟乙烯套筒和不锈钢套筒模拟不同的热损失条件时,在保压过程中前者对类二酸二辛酯的保温效果明显高于后者.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4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7-29
专题征稿|“水科学与技术”
2025-07-22
2025年暑假值班安排
2025-07-16
专题征稿|“低空交通系统”
2025-07-16
本刊2025年第5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6-24
本刊2024年第1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5-20
本刊2025年第3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5-12
本刊2024年第1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27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