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06年 第34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6-10-25
上一期
下一期
材料科学与技术
微波辐射下甲醛交联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葛华才 马志民 郑大锋 葛俊伟
2006, 34(10): 40-43.
摘要
(
323
)
PDF
(234KB) (
10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甲醛交联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用IR和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uV吸收光谱比较了甲醛交联前后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在酸中的溶解性能.吸附实验表明。该壳聚糖改性产物对一些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与壳聚糖香草醛希夫碱和甲醛交联的壳聚糖有所不同,对Cu
2+
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并且在酸性环境中几乎不溶解,因此可用作Cu
2+
的选择性吸附剂.
单螺杆振动诱导熔体输运模型与实验研究
蔡永洪 瞿金平
2006, 34(10): 44-49.
摘要
(
240
)
PDF
(316KB) (
5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自行修正的Tanner本构模型建立了单螺杆振动诱导塑化挤出机在熔体输运过程中的近似解析模型,根据黏性耗散功相等推导出了振动力场对熔体表观黏度的影响系数;并在单螺杆振动诱导塑化挤出机上就振动力场对聚合物熔体输运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螺杆振动频率与振幅对挤出压力和挤出特性的影响规律.理论与实验结果均表明,单螺杆振动诱导熔体输运可实现低压挤出,但会导致螺杆特性变软.
用Epoxy/OMMT纳米复合材料制备阻燃聚丙烯
李田 曾幸荣
2006, 34(10): 50-54.
摘要
(
270
)
PDF
(242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环氧树脂/有机蒙脱土(Epoxy/OMMT)纳米复合材料与磷酸三苯酯(TPP)复配制备阻燃聚丙烯(PP).研究了环氧树脂种类、OMMT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Epoxy/OMMT与TPP的用量等对PP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酚醛环氧树脂(NER)与有机蒙脱土制得的NER/OMMT纳米复合材料与TPP复配对PP具有很好的协同阻燃作用,在OMMT与NER的质量比为5:100,NER/OMMT和TPP用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3.33% 和6.67% 时,制得的阻燃PP氧指数达到36.5% .
疏松型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的结构表征
曾能 陈玉坤 王万勋 贾志欣 贾德民 李宗葆 杨第伦
2006, 34(10): 55-57,61.
摘要
(
435
)
PDF
(212KB) (
4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疏松型纳米氢氧化镁(LN-MH)阻燃剂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粒径测定.结果表明,该阻燃剂中氢氧化镁分子数与油酸根数之比为9.386:1,氢氧化镁纳米粒子具有片状结构,其晶体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为纳米级.包覆剂的COO
-
与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了紧密的结合.纳米晶体的弱极性001晶面的衍射强度有明显增强,相应的极性降低.
PP/CaCO
3
复合材料拉伸时界面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梁基照 王丽
2006, 34(10): 58-61.
摘要
(
317
)
PDF
(187KB) (
10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ANSYS软件对碳酸钙粒子填充聚丙烯(PP)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界面应力分布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并将三维与二维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粒子极点区受到的剪切作用最大,而赤道区则受到基体树脂强烈的挤压提拉作用,拉伸应力达到最大值;相对而言,三维的应力分布曲线起伏较大.
预电镀铁对活性钢热镀锌层的影响
车淳山 卢锦堂 许乔瑜 孔纲 睢润舟
2006, 34(10): 62-66.
摘要
(
226
)
PDF
(293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5种含硅钢板(含硅量分别为0.04%,0.09% ,0.14% ,0.28%和0.36%)预电镀铁后热浸锌时镀层中合金相的形成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预电镀铁能够显著抑制活性钢镀锌合金层的快速生长.对于Sandelin钢、薄的过Sandelin钢和含硅量较低(约0.28%)的过Sandelin钢,可在其表面预电镀厚度不超过10μm的铁层再热镀锌,以解决其镀层超厚问题.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结果表明:钢中的硅会在钢基表面富集;随着钢基/镀层界面向钢基方向移动,富硅的α-Fe破碎成粒子或絮状物,以类似克根达尔效应中惰性标记物的方式穿过Γ层进入δ层,从而促进δ层向钢基方向生长并吞并附近的Γ层,令Γ层逐渐消失.含硅钢预电镀铁后延缓并减弱了硅对热镀锌合金相的影响,故能在一定浸锌时间内抑制活性钢热浸镀锌层的快速生长,抑制时间随预电镀铁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动力与电气工程
交直流输电系统的模式分析和直流阻尼控制
林玉章 蔡泽祥 朱浩骏
2006, 34(10): 67-72.
摘要
(
290
)
PDF
(298KB) (
5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给出了一个含3条直流线路的交直流输电系统以用于直流阻尼控制的研究,采用特征值分析法和暂态仿真分析了该系统的特性.该系统具有结构复杂、振荡模式多的特点,这些特点广泛地存在于实际的交直流输电系统,在设计直流阻尼控制器时必须予以考虑.文中基于该系统设计了多个直流阻尼控制器.根轨迹分析表明,直流线路两端的频率差在相位补偿设计方面比交流联络线的有功功率变化量具有更多的优点,因而被选为直流阻尼控制器的输入信号.暂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直流阻尼控制器有效地增加了系统的阻尼.
基于Buck变换的新型逆变器及其稳定性分析
谢运祥 邱添泉
2006, 34(10): 73-76.
摘要
(
289
)
PDF
(209KB) (
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一种基于Buck变换的新型逆变器,通过建立电路的低频平均模型,用经典控制理论分析了该逆变器在各种经典控制方式下的稳态响应性能和暂态稳定性能,从而得到最优的控制策略——PD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逆变器具有良好的暂态稳定性能和鲁棒性,从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基于微分动力学的Boost变换器稳定性分析
蔡丽娟 胡德成 刘勇刚
2006, 34(10): 77-82.
摘要
(
277
)
PDF
(290KB) (
6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Boost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平均模型出发,以微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状态反馈系数k
1
,k
2
为分岔变量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系统的几种不稳定行为和稳定判据.结果表明:当占空比饱和时,系统相当于开环运行,负载的变化会导致输出电压不稳定;而当系统运行于非饱和非线性区时,系统参数决定了雅可比矩阵的特征值,而不同的雅可比矩阵特征值又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或不稳定行为.文中定性分析了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采用Matlab仿真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基于动态相量模型的交直流系统混合仿真
朱浩骏 蔡泽祥 刘皓明 倪以信
2006, 34(10): 83-88.
摘要
(
302
)
PDF
(258KB) (
1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决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传统仿真模型的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模型仿真算法来进行交直流系统的暂态稳定分析,分析中对HVDC采用动态相量模型,对交流系统采用传统机电暂态模型.通过混合仿真研究了HVDC动态相量模型与交流系统之间的接口迭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HVDC动态相量模型比电磁暂态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且提出的接口算法能有效地应用于交直流系统的暂态稳定分析.
最临近功率极限点的概率计算
宗秀红 张尧 武志刚 张志朝
2006, 34(10): 89-93.
摘要
(
237
)
PDF
(274KB) (
5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功率极限(或电压稳定裕度)是衡量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传统的最临近功率极限(或最小电压稳定裕度)计算是基于单一的系统运行方式,计算结果偏于乐观,文中从概率环境出发,考虑一段时期内系统的多种运行方式,在潮流方程中计入节点功率和节点电压的概率特性(均值和方差)的相互影响,从而计算了多运行方式下系统的最小电压稳定裕度;并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计算了多运行方式下最小电压稳定裕度的分布范围.
基于模糊遗传算法的机组组合问题的求解
蔡杰进 马晓茜
2006, 34(10): 94-99.
摘要
(
221
)
PDF
(276KB) (
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求解机组组合问题,提出一种模糊优化与遗传算法紧密结合的新的模糊遗传算法.通过建立模糊推理规则,对交叉率和变异率进行模糊控制,从而提高了收敛速度,避免了不成熟收敛.将该模糊遗传算法应用于一工程算例中求解机组组合问题,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在同样的种群规模和终止准则下,采用该算法的收敛迭代次数减少,减幅最大达122次,而每次迭代计算时间最多仅增加约0.01 s;优化组合的发电成本减小,减幅最大时达总发电成本的0.73% .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垃圾处理分析
楼波 蔡睿贤
2006, 34(10): 100-104.
摘要
(
296
)
PDF
(255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垃圾处理作为城市环保问题之一而备受人们关注.文中采用成本收益比较方法,对目前3种较流行的垃圾处理方法:垃圾堆肥、填埋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进行了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表明,它们的净收益都为负值,其中堆肥的成本最低.如果引入CDM(清洁发展机制),获得缔约方中发达国家的减排增量成本资金,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可以获得正的净收益,特别是垃圾填埋沼气发电,每吨CO
2
减排增量资金为253.0元,净收益为9.18元/t,成为CDM引资的可能性较大,作为垃圾处理方式更有推广价值.
化学化工、能源
中温质子传导膜H
2
S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
钟理 Luo Jing Li Chuang Karl
2006, 34(10): 1-5.
摘要
(
288
)
PDF
(261KB) (
6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基于三相边界层理论设计的中温质子传导膜H
2
S燃料电池的阳极与阴极催化剂.考察了3种阳极催化剂Pt、MoS
2
:及复合金属硫化物(MoS
2
/NiS)电化学氧化硫化氢的性能和在硫化氢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发现MoS
2
:和复合MoS
2
/NiS催化剂比Pt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但MoS
2
在温度超过450℃时会升华,而含有Mo和过渡金属Ni的复合MoS
2
/NiS催化剂在操作条件下很稳定.文中还研究了两种阴极催化剂Pt与复合NiO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发现复合NiO催化剂比Pt电极具有更低的过电位和更好的电化学性能;虽然复合电极的导电性比Pt差些,但是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电极中掺杂10%的Ag粉解决.由H
2
S、(MoS
2
+NiS+Ag+电解质+淀粉)/Li
2
SO
4
-Al
2
O
3
/(NiO+Ag+电解质+淀粉)、空气构成的燃料电池在101.13 kPa和600~680 ℃下的电化学特性研究表明,电池最大输出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在680℃时分别达到240mA/cm
2
和70mW/cm
2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运行参数的仿真优化
简弃非 赵永利 刘海燕
2006, 34(10): 6-10.
摘要
(
259
)
PDF
(259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工作温度和反应气体工作压力变化对单体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PEMFC单体的电化学模型及系统参数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以Mark V型燃料电池发动机为实例,研究了工作温度和反应气体工作压力变化对电池单体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工作温度每提高10 K,单体的平均电压、平均功率将增加3%,在高温阶段增幅略有下降;(2)提高反应气体工作压力同样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输出性能,但提高幅度受电池本身的限制,其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1MPa;(3)PEMFC还具有较好的瞬时过载能力.
太阳能电池单晶硅表面织构化正交试验
沈辉 柳锡运
2006, 34(10): 11-14.
摘要
(
218
)
PDF
(197KB) (
9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备过程中,经常利用碱溶液对电池表面进行“织构”,以形成陷光,增强对光的吸收.在NaOH溶液中制备硅片时,由于各个晶面的腐蚀速率不同,在硅片表面会形成类“金字塔”形绒面.碱溶液浓度、添加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时间等都会影响到绒面的形成.文中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绒面形成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试验条件为:碱溶液浓度为2.5% ;反应温度为95℃;添加剂用量为5% ;腐蚀时间为30min.
废旧电路板热解过程中溴化氢的生成及脱除
彭绍洪 陈烈强 蔡明招
2006, 34(10): 15-19,24.
摘要
(
324
)
PDF
(286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热重一红外联用仪和石英管热解实验装置研究了废旧电路板热解回收过程中HBr的生成与脱除特性.结果表明:HBr主要在电路板快速失重阶段(300~360 ℃)析出,与溴化环氧树脂和环氧树脂的主链降解同时发生.添加CaCO
3
能有效地脱除热解过程产生的HBr,同时不影响电路板的降解行为;通过添加适当比例、粒径的CaCO
3
以及控制加热速率、热解温度等热解条件可以较好地消除HBr的危害.
重力场下细微循环通道内热驱动换热的数值模拟
夏婕 常海萍
2006, 34(10): 20-24.
摘要
(
284
)
PDF
(223KB) (
4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重力场下4种细微循环通道内的热驱动换热现象.4种通道都是一端加热,一端冷却,利用彻体力场下流体的热驱动来实现换热.研究表明,4种循环通道具有相同的热驱动换热规律,并且随着循环通道的增加,热驱动换热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将微小循环通道换热运用于涡轮叶片的冷却时可以考虑采用多循环通道,利用流体的自适应性来增强换热.
超声波场影响Langmuir吸附相平衡的机理分析
郭平生 韩光泽 华贲
2006, 34(10): 25-29,34.
摘要
(
333
)
PDF
(321KB) (
6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分子动力学规律出发,建立了Langmuir吸附系统在外场作用下的吸附相平衡关系式,并根据超声条件下吸附相分子的受迫振动和非吸附相分子的波动,分别讨论了吸附相分子及非吸附相分子在超声波场中获得的能量,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场中,吸附相分子比非吸附相分子获得更多的能量是Langmuir吸附平衡等温线降低的本质所在.理论结果进一步表明:当超声波频率一定时,Langmuir平衡吸附量随超声波场能流的增大而减少;当超声波能流一定时,可通过调节超声波频率达到吸附相分子的固有频率而使吸附相分子获得最大的能量,从而使Langmuir平衡吸附量最小.
丙烯酸十六酯的微波辅助合成
王科军 刘芳 周晓莲 贾德民
2006, 34(10): 30-34.
摘要
(
415
)
PDF
(252KB) (
7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丙烯酸和十六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微波辅助合成技术直接熔融制备了丙烯酸十六酯.探讨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丙烯酸与十六醇摩尔比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酯化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微波功率260 W、辐射时间15rain、酸与醇的摩尔比为1.3:1.0、对甲苯磺酸用量0.7%,在此条件下制备丙烯酸十六酯的产率可达97.5%,反应速率提高16倍,充分显示了微波合成技术高效率、低能耗的优点,并为合成丙烯酸十六酯开辟了新途径.
催化荧光灯的制备及其降解甲醛的能力
黄冬根 廖世军 党志 杨杰 郭伟
2006, 34(10): 35-39,49.
摘要
(
232
)
PDF
(324KB) (
4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晶化法制备了锐钛型氟掺杂TiO
2
,(F-TiO
2
)溶胶;把F-TiO
2
溶胶涂覆在荧光灯管上,经低温(120-280 ℃)烘干后,制备了具有光催化净化空气功能荧光灯.以含有甲醛的空气为模拟污染空气,评价了荧光灯管的光催化净化活性,并且测定了溶胶干燥制得的粉末物的吸附性能.运用紫外一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在玻璃表面形成的F-TiO
2
,膜的有关特征.结果表明:锐钛矿型纳米F-TiO
2
溶胶具有良好的降解甲醛和净化空气的能力,当甲醛浓度小于5.4 mg/m 及流速小于0.015 L/min时,催化降解率高达90%.F-TiO
2
膜具有荧光性,涂膜后的荧光灯光强度增加2%-3% ;氟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酸度、晶化度和吸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F-TiO
2
,膜的催化活性.
物理学
Ta
2
O
5
的氢热处理对有机薄膜晶体管性能的影响
彭俊彪 兰林锋 杨开霞 牛巧丽 曹镛
2006, 34(10): 105-108,112.
摘要
(
226
)
PDF
(239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高分子聚(2-甲氧基-5-(2-乙基-已氧基)-1,4-苯撑乙烯撑)(MEH-PPV)为半导体有源层、Ta
2
O
5
为绝缘层,制备了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研究了氢热处理Ta
2
O
5
绝缘层对OTFT性能的影响,并对该器件性能改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氢热处理的Ta
2
O
5
绝缘层使MEH-PPV的场效应迁移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从1.24×10
-5
cm
2
/(V·S)提高到2.15×10
-4
cm
2
/(V·s),阈值电压有所降低.
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光纤检测器的研制
陈慧清 王立世 王洪 张水峰
2006, 34(10): 109-112.
摘要
(
260
)
PDF
(205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硅橡胶PDMS制作了一个微流控芯片,并用PDMS封接玻璃一PDMS芯片,芯片的键合成品率几乎达100%.采用光纤和光子计数器自行组装了一套结构简单、紧凑的微流控芯片激光诱导荧光光纤检测系统.以氩离子激光器为激发光源、浓度为5×10
-6
mol/L的罗丹明B为检测物质,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发现荧光峰值明显,重复检测性好.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
李素文 刘文清 谢品华
2006, 34(10): 113-116,122.
摘要
(
355
)
PDF
(235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技术中气体吸收结构的重叠问题,提出利用卡尔曼滤波进行光谱校正、卡尔曼滤波是一种递推式的现代滤波方法,它在吸收结构严重重叠的情况下,仍可得到很好的分析结果.文中简介了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分析了卡尔曼滤波原理,并应用卡尔曼滤波对大气中SO
2
的差分光学吸收光谱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大气中NO
2
和O
3
对SO
2
测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校正重叠,提高了DOAS系统的精度.
铁路危险品货场中静电隐患的分析
常天海 尹俊勋
2006, 34(10): 117-122.
摘要
(
262
)
PDF
(314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静电隐患的分析理论和某货场的实测数据,对铁路危险品货场中的静电隐患进行了直接评估与机理分析,并提出了流动人体模型和人体一手推车模型.实测数据、直接评估、机理和模型分析表明,铁路危险品货场中存在着严重的静电隐患:(1)人体静电电击明显存在;(2)既存在易燃易爆货物,又存在多种静电源,且静电放电能量大于许多易燃货物的最小点火能量,静电放电引燃引爆的隐患难以排除.因此,铁路危险品货场中静电隐患的防护必须受到重视.文中最后提出了具有切实参考作用的预防措施.
目次
2006, 34(10): 0.
摘要
(
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知公告
本刊2024年第1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27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