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08年 第3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8-07-25
    化学化工
    钟理 朱斌 Chuang Karl
    2008, 36(7):  1-5. 
    摘要 ( 519 )   PDF (318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备了以Li2SO4为基体、Al2O3为填充物的复合质子传导膜.采用电化学阻抗波谱分析法(EIS)研究了掺杂不同组分(Li2WO4或Na2SO4)以及掺杂不同比例时制备的不同厚度的复合质子传导膜的离子(电)传导率.分析结果表明,在Li2SO4中掺杂一定比例的Li2WO4或Na2SO4均可提高膜的离子传导率,Li2WO4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优于Na2SO4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掺杂Li2WO4的复合膜结构更加致密和紧凑.实验结果表明,由Li2SO4、Li2WO4和Al2O3制备的复合膜的适宜组成为75%Li2SO4/Li2WO4混合物(Li2SO4与Li2WO4摩尔比为9:1)+25%Al2O3,其离子传导率在600,650,700和750℃时分别高达0.16,0.38,0.46和0.52S/cm,适宜的膜厚为0.8mm.文中还研究了以H2S为燃料、复合Mo—Ni—S为阳极、复合Li2SO4为质子传导膜、复合NiO为阴极、空气为氧化剂的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发现Li2SO4+Li2WO4+Al2O3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较优.
    朱冬生 张景卫 吴治将 李元希 蒋翔
    2008, 36(7):  6-10. 
    摘要 ( 578 )   PDF (306KB) ( 21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气-液两相流二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板式蒸发式冷凝器板束中气-液两相的逆流、并流两种操作进行了模拟,直观地表征了板束中喷淋水流量、风速及风向对水膜流动的影响,并用水蒸气对两种操作进行了传热实验研究.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结果吻合甚好,表明空气与水并流比逆流更有利于利用液体薄膜强化传热的特性.
    彭万喜 武书彬
    2008, 36(7):  11-15. 
    摘要 ( 650 )   PDF (268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分析赤桉木材缈纳米粒子在索氏抽提、超声抽提、冷冻抽提、激光等离子抽提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在索氏抽提过程中,溶出量随赤桉木片抽提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抽提1.5,3.5和4.0h时溶出粒子中有数量极少的粒径分别为4150~5560nm、4150~5560nm、1110~6440nm的粒子,其体积分数分别为0.3%,0.3%和2.6%,但足以对木材渗透产生屏障、对制浆产生树脂障碍;超声、冷冻预处理、激光等离子在抽提中均能降低赤桉木材彬纳米粒子的集聚程度,而且还能提高缈纳米粒子的溶出量,其中激光等离子抽提效果最好.
    罗小平
    2008, 36(7):  16-20. 
    摘要 ( 745 )   PDF (253KB) ( 8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微细通道相变传热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引入气-液-固三相分子间产生的不连续压力及Lie对称性,获得了描述气一液接触界面的微分动力系统,并对0.6mm×2.0mm的矩形微槽进行了实验,获得了压力时间序列。对该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在7.39Hz以上的频段,系统出现了混沌,表明微通道的高效传热性能与系统的混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利用所得微分动力系统对实验中的混沌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奇异吸引子相图,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龙新峰 廖葵
    2008, 36(7):  21-25. 
    摘要 ( 670 )   PDF (289KB) ( 7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化学储能问题是纯太阳能热发电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文中分析了储能体系的选择,介绍了氨基热化学储能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放热反应器(氨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型,计算和绘制出了放热反应器长度与反应温度、反应温度与氨摩尔分数以及热量和炯输出与反应器内壁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直观地反映了在一定的设计压力和氢氮比下,进气温度和进气流率对放热反应的影响,给出了实现炯最优化和热能最优化的操作参数.模拟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催化床层的平均温度是实现炯和能量最优化的最优调节参数,反应温度为850℃时输出最大媚,650℃时输出最大热能,
    袁文辉 王婵月 阎慧静 李莉
    2008, 36(7):  26-31. 
    摘要 ( 581 )   PDF (433KB) ( 6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柠檬酸-乙二醇络合法,以硝酸锂、硝酸氧锆、硝酸钾为原料制备了掺钾Li2ZrO3超细晶体粉末,采用TG—DSC、XRD、SEM等方法对掺钾Li2ZrO3的前驱体及掺钾Li2ZrO3晶体粉末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凝胶的热分解变化过程和四方晶形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800℃下焙烧150min,制备出的掺钾Li2ZrO3超细晶体粉末为完整、均匀的四方晶型,提高焙烧温度有利于晶粒生长和致密化.对掺钾Li2ZrO3晶体粉末在程序升温和高温恒温状态下吸附CO2的性能的研究表明,最佳吸附温度为500℃,在此温度下,当CO2流量为15cm3/min时,90min样品吸附CO2量可达吸附剂质量的29.5%.
    杨日福 丘泰球 郭娟
    2008, 36(7):  32-35,41. 
    摘要 ( 673 )   PDF (253KB) ( 7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索超声强化超临界CO2流体中空化泡的共振频率特性,根据Rayleigh—Plesset方程推导出了空化泡共振频率随空化泡初始半径、流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中空化泡的共振频率随空化泡的初始半径增大而减小;随流体压力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流体压力约为18MPa时达到最低值;并随流体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的初始半径下,超临界CO2流体中空化泡的自然共振频率高于其在水中的自然共振频率.超声波频率与空化泡的自然共振频率相近时,空化泡在一个声周期内崩溃所需的声压最低.
    王明力 司方 张义明 赵德刚
    2008, 36(7):  36-41. 
    摘要 ( 560 )   PDF (367KB) ( 9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制备壳聚糖/纳米SiOx复合膜的优化工艺条件,用流延法制得分散比较均匀的纳米复合膜,并对涂膜结构进行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镜(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CTS—SiOx)中壳聚糖与SiO,粒子表面的大量羟基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当配料为壳聚糖1.98g、SiOx0.017g、单甘酯0.04g时,壳聚糖复合涂膜拉伸强度达到最优值、与纯壳聚糖单膜相比,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直角撕裂强度分别提高了63.3%,45.4%和11.6%,透水率降低了73.1%.可见复合膜的性能优于单膜.
    李海龙 陈嘉川 詹怀宇 付时雨 杨桂花
    2008, 36(7):  42-46. 
    摘要 ( 370 )   PDF (290KB) ( 20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木聚糖酶处理纸浆,以降低纸浆中的己烯糖醛酸含量.结果表明,木聚糖酶处理可以降低纸浆中己烯糖醛酸的含量.在木聚糖酶用量为10U/g时,处理的麦草浆和三倍体毛白杨浆中己烯糖醛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46μmol/g和7.83μmol/g,桉木浆中己烯糖醛酸含量最大降低量为7.71μmol/g.当木聚糖酶用量在0~15U/g时,随着木聚糖酶用量的增加,其处理的麦草浆中的己烯糖醛酸含量逐渐降低;而其处理的三倍体毛白杨浆中的己烯糖醛酸含量先逐渐降低,当酶用量达到10U/g后,含量基本不再变化.
    隋静 唐玉宝 刘江
    2008, 36(7):  47-50,56. 
    摘要 ( 476 )   PDF (335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合成阳极材料NiO以及阴极材料La0.8Sr0.2MnO3(LSM),分别将电解质YSZ(8%(摩尔分数)氧化钇稳定氧化锆)和掺4%Al2O3的YSZ压片后在1450℃下烧结4h,在掺Al2O3电解质的阳极侧涂刷过渡层后于1200℃烧结1h.以加湿氢气(含3%H2O)为燃料、环境空气为氧化剂,测试3种电池的输出性能和交流阻抗谱.结果表明:850℃时,含Al2O3的电池输出性能最差,输出功率约为0.083W/cm2;含Al2O3并具有过渡层的电池输出性能最好,输出功率约为0.120W/cm2;交流阻抗谱分析表明,含Al2O3并具有过渡层的电池的欧姆电阻与界面电阻均比不含过渡层的明显减小,说明YSZ中添加的Al2O3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与阳极材料NiO发生反应生成不导电的镍铝尖晶石.过渡层的存在,不仅保留了Al2O3对电解质的贡献,也抑制了不导电的镍铝尖晶石的生成.
    蔡永洪 孙晓辉 瞿金平
    2008, 36(7):  51-56. 
    摘要 ( 545 )   PDF (306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标准计量型螺槽内聚合物熔体在振动输运过程中的流质混合进行了数值研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Polyflow对振动输运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模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振动输运流场中反映分布混合效果的流质拉伸率.统计结果显示,振动力场有助于提高输运熔体的均化程度,改善分布混合效果,在模拟频率范围内混合程度随频率提高而增强,但振幅存在最佳值.
    李耀威 戚锡堆 古国榜
    2008, 36(7):  57-61. 
    摘要 ( 840 )   PDF (258KB) ( 9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SnCl2为活化试剂,采用二烷基亚砜(DEHSO)从Rh—Sn—Cl体系中萃取Rh.结果表明:溶液中未添加SnCl2时,Rh的萃取率很低;随着溶液中Sn/Rh摩尔比的增大,Rh的萃取率提高;当溶液中Sn/Rh摩尔比达到6以上、HCl浓度为3mol/L时.用1.0mol/L的DEHSO萃取Rh,萃取率可达99%.负载有机相中的Rh可用5mol/L HCl+0.03mol/L NaClO3进行反萃,研究表明该萃取体系遵循酸性离子缔合机理.
    蒋寅 王兆梅 叶盛权 郭桦 郭祀远
    2008, 36(7):  62-66,71. 
    摘要 ( 503 )   PDF (319KB) ( 7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外加磁场、超声和微波辐射等物理场对壳聚糖-亚铁离子配合反应速率和配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壳聚糖与亚铁离子配合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配合能力的强化作用最明显;磁场处理和微波辐射对该反应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外加物理场的强化作用存在一个阈值.通过对产物的紫外、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电磁场基本上没有改变反应产物——壳聚糖-亚铁离子配合物的化学结构.文中还对外加物理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
    李超 杨日福 傅雪峰 丘泰球 范晓丹
    2008, 36(7):  67-71. 
    摘要 ( 685 )   PDF (259KB) ( 7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USCE)复方丁香肉桂挥发油的最优工艺参数,借助由微分质量衡算和Fick第一定律推导出的模型方程,建立了相应的萃取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有无超声强化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超声对超临界CO2萃取(SCE)的强化效果,运用GC-MS分析和GC定量分析对比了复方丁香肉桂挥发油合提与分提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参数下,即萃取压力25MPa,萃取时间4.0h,CO2流量3.0L/h,超声功率密度60W/L,挥发油得率可达11.60%;超声能够对超临界CO2萃取起到强化作用;合提时,丁香与肉桂的综合作用使挥发油得率的复方实际值大于单方加和值.
    王丽 陈砺 王红林 余舜辉
    2008, 36(7):  72-76. 
    摘要 ( 648 )   PDF (243KB) ( 8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CaCl2为吸附剂、NH3为制冷剂,将CaCl2分别与CaSO4、水泥按质量比4:1进行复配,组成吸附式制冷工质对,通过实验研究了工质对的吸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温度是过程的控制因素,在110℃时,CaCl2/CaSO4复合吸附剂的单位脱胶凝剂基吸附制冷量是CaCl2的1.48倍,是CaCl2/水泥的1.96倍.文中还对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CaCl2/CaSO4复合吸附剂的孔结构保持较好,制冷性能得到改善.
    材料科学与技术
    曾振欧 周民杰 肖正伟 赵国鹏
    2008, 36(7):  77-81. 
    摘要 ( 677 )   PDF (354KB) ( 10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与浸渍提拉技术在经碱性发黑和热处理后的低碳钢上制备纳米TiO2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涂层的结构、形貌及组成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涂层的防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TiO2涂层外观呈蓝灰色,表面存在大小不等的微裂纹;XRD分析表明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XPS分析表明涂层主要由Ti、Fe、O和C4种元素组成;稳定电位和Tafel曲线测试表明纳米TiO2涂层对于低碳钢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能,在2.5%NaHCO3溶液中光电化学效应明显,在3%NaCl溶液中光电化学效应不明显.
    许乔瑜 桂艳 卢锦堂 孔纲 车淳山
    2008, 36(7):  82-86. 
    摘要 ( 624 )   PDF (340KB) ( 1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抑制热浸镀锌过程中因含硅活性钢引起的镀层超厚生长,采用在纯锌浴中加Ti的方法,研究了0.09%Si钢在几种Ti含量低于0.1%的锌浴中热浸镀获得的镀层组织,并采用盐雾腐蚀、电化学极化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研究了Zn和Zn-Ti镀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锌浴中Ti含量的增加,Ti对ζ相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有效地抑制了含硅活性钢镀层的超厚生长,(ζ+δ)合金相层厚度逐渐减薄;当Ti含量大于0.05%时,镀层中出现Г2粒子;Zn—Ti合金镀层在5%NaCl溶液中发生自发腐蚀的倾向小于Zn镀层,其极化电阻增大,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耐蚀性能提高;Zn—Ti镀层表面形成的氧化膜由ZnO和TiO2组成.锌钛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纯锌镀层是由于在镀层表面形成了更加稳定的TiO2膜.
    郑志军 卢忠铭 高岩
    2008, 36(7):  87-91. 
    摘要 ( 538 )   PDF (285KB) ( 7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化学镀获得了混晶(非晶+微晶)和纳米晶态两种结构的Ni—Mo—P合金镀层,并对混晶态镀层进行了不同的晶化处理,得到单相和双相的纳米晶镀层各一种.通过阳极极化曲线分析了各镀层在5%H2SO4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并与Ni—P镀层进行对比,发现镀态Ni-Mo-P纳米晶镀层的耐蚀性能优于镀态Ni-P纳米晶镀层,混晶镀层经退火处理后获得的两种纳米晶镀层的耐蚀性能均优于镀态混晶和纳米晶镀层,同时还发现退火处理获得的Ni-Mo-P双相(Ni+Ni3P)纳米晶镀层与退火处理后获得的Ni-Mo—P单相(Ni)纳米晶镀层的耐蚀性能相当.
    方世杰 刘耀辉 王强 于思荣 宋雨来
    2008, 36(7):  92-96. 
    摘要 ( 529 )   PDF (415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引入硫酸盐还原菌(SRB)来改善AZ91镁合金在含氯离子溶液中的腐蚀情况.发现:镁合金在无菌和含菌介质中的腐蚀均为点蚀;当Cl-含量低于1.5g/L时,含菌和无菌试样表面仅出现微小的点蚀坑,两种试样的腐蚀速度相差不大,说明在低Cl-含量的溶液中,SRB对镁合金腐蚀的影响作用不大;当Cl-含量高于1.5g/L时,两种试样表面的点蚀坑扩展,腐蚀速度随着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含茵试样的腐蚀速度要明显低于无菌试样,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电位随着Cl-浓度的增加而分别增大和降低,说明在高Cl-含量的溶液中,SRB生物膜的存在显著地降低了镁合金对Cl-的腐蚀敏感性.
    裴丽霞 姚新东 刘正平 张正国 高学农 纪红兵
    2008, 36(7):  97-101. 
    摘要 ( 665 )   PDF (1144KB) ( 6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通过低活性、柔性异弗尔二异氰酸酯与二乙烯三胺的界面聚合反应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的聚脲微胶囊相变材料,通过采用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乳化剂聚氧乙烯仲辛酚醚-10(OP-10)用量和正十八烷浓度对微胶囊形成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OP-10和0.3g/mL正十八烷的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相变材料为球形好、破损低、粒径在1~6μm之间的微球,而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的内核为正十八烷,外壳为聚脲;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得的正十八烷的负载量为35.4%.
    马静 杨植文 刘新星 童真
    2008, 36(7):  102-105. 
    摘要 ( 609 )   PDF (209KB) ( 9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对甲苯磺酸为酯化反应催化剂、对苯二酚为丙烯酸阻聚剂,通过丙烯酸(AA)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月桂醇(Brij35)的酯化反应,制备了具有聚合活性的新型表面活性剂ABr35,产率为86%.采用FTIR和1 NMR表征其化学结构,并用荧光激发光谱表征其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表明:ABr35的化学结构与预期结果相符,其CMC为0.026mmol/L,远低于Brij35的0.07mmol/L,其主要原因在于疏水性丙烯酸酯基团的引入使得疏水聚集在更低的浓度下发生.
    徐喻琼 游敏 瞿金平 郑小玲
    2008, 36(7):  106-110,116. 
    摘要 ( 410 )   PDF (342KB) ( 11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二氧化硅对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增强增韧,发现在所采取的试验条件下,SiO2的添加量对材料性能有显著影响,添加量为8%(质量分数)时拉伸断裂能达最大值,添加量为8%~12%时所得复合材料有较低的固化收缩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复合材料中分子特征基团的变化及氢键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在SiO2添加量低于10%时,随添加量增加,不饱和双键和羟基的吸收峰显著增强.
    王韬 齐圣光 任碧野 朱雁 童真
    2008, 36(7):  111-116. 
    摘要 ( 606 )   PDF (335KB) ( 13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封闭剂3,5-二甲基吡唑(DMP)、可阳离子化扩链剂三乙醇胺(TEOA)、含氟丙烯酸酯单体Zonyl^TM及其它丙烯酸酯单体合成了用于含氟阴极电泳(CED)涂料的阳离子型丙烯酸酯树脂和阳离子型封闭异氰酸酯固化剂(TId).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合成的树脂和固化剂进行了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法分析了CED涂料的固化行为,发现CED膜可在较低温度(90℃附近)开始交联.对含氟CED膜接触角的测定证实,含氟阴极电泳涂料是得到低表面能涂层的有效方法.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对漆膜的耐腐蚀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含氟丙烯酸酯的引入可以提高漆膜的防腐性能.
    吴笑梅 文梓芸 樊粤明
    2008, 36(7):  117-123. 
    摘要 ( 724 )   PDF (326KB) ( 1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考察水灰比、减水剂类型、水泥等因素对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及净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相容性与浆体流变性能的关系,阐述了相容性的流变学含义.研究结果表明:掺减水剂的水泥净浆的流变特征符合一般宾汉姆流型或牛顿流型.Marsh筒法检测的流速是浆体屈服应力和黏度系数的综合反映;饱和点掺量与饱和点Marsh时间分别代表了浆体屈服应力和黏度系数降低至最小恒定值时对应的减水剂最小掺量,以及最小黏度系数的大小.
    王功勋 苏达根 赵一翔
    2008, 36(7):  124-127,133. 
    摘要 ( 636 )   PDF (253KB) ( 9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陶瓷抛光砖粉制备蒸压硅酸盐制品,并与采用粉煤灰的制品进行对比.通过IR、XRD、SEM以及EDS等方法研究制品的水热特性、水化产物组成和形貌,并测试其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陶瓷抛光砖粉在蒸压条件下有较高的火山灰活性;在相同配比条件下,抛光砖粉中参与反应的活性SiO2远比粉煤灰多,可生成较低Ca/Si值的水化产物,其蒸压制品强度高于粉煤灰制品;当石灰与抛光砖粉的质量比为1:3时,所得的蒸压制品强度较高.
    食品科学与技术
    王文平 郭祀远 李琳 王明力 莫莉萍
    2008, 36(7):  128-133. 
    摘要 ( 481 )   PDF (317KB) ( 13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纤维素酶法从野木瓜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温度50℃,pH4.0,提取时间2.5h,酶用量50U/g.粗多糖经蛋白酶与Sevage法相结合脱蛋白、大孔树脂脱色及水浴透析,得到野木瓜水溶性精多糖CCP,再经DEAE-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得一种主要洗脱组分CCP1.纸层析和Sepharose Cl—6B色谱柱分析表明CCP1为多糖纯品,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得该多糖的糖含量为97.3%,紫外光谱分析未见蛋白质(280nm)与核酸(260nm)的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典型多糖吸收峰.结果表明,CCP1是初次从该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新的均一多糖组分.
    李汴生 朱志伟 阮征 蒙名燕
    2008, 36(7):  134-139. 
    摘要 ( 623 )   PDF (323KB) ( 18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脆肉鲩鱼片在-18,-25和-30℃下冻藏过程中的理化和感官品质变化.发现冻藏温度对脆肉鲩鱼片的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TBA值和盐溶蛋白含量等理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明显.冻藏温度愈低,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TBA值增加愈小,盐溶蛋白含量下降也愈小.TPA值的测定显示:经过冻藏的脆肉鲩鱼片的硬度和耐咀性显著增加,回复性显著降低(P〈0.05);较低的冻藏温度可使各指标数值的变化趋缓,-30℃下冻藏4周,脆肉鲩鱼片的硬度和耐咀性与新鲜鱼片的相比变化不大.感官评价表明:冻藏降低了脆肉鲩鱼片的感官品质,冻藏过程中鱼肉的质地由脆性向硬实、气味由鱼香味向肉香味转变;冻藏温度的降低会使转变的速率减慢,采用较低的温度(如-30℃)冻藏可以减少感官品质的变化.
    刘冬梅 吴晖 余以刚 高建华
    2008, 36(7):  140-144. 
    摘要 ( 605 )   PDF (334KB) ( 13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控制泡菜中的潜在致癌物——亚硝酸盐,将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rhamnosus 719(LCR719)接种到泡菜中,进行发酵,制备出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泡菜,并对泡菜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L-乳酸含量和酸度进行研究.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得接种LCR719发酵120h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2.214mg/L,低于对照样的10.500mg/L;用手性柱的高效液相法测得发酵24h的泡菜中L-乳酸含量为13.74g/L.结果表明,LCR719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快速产生L-乳酸,从而抑制了亚硝酸盐的产生.
通知公告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