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07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7-04-25
    化学化工
    纪红兵 石东坡 胡晓芳 裴丽霞 李忠
    2007, 35(4):  1-5. 
    摘要 ( 247 )   PDF (337KB) ( 9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剂萃取法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β-环糊精进行了回收,发现:β-环糊精与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可形成包结物;不同有机溶剂和不同组成的混和溶剂对β-坏糊精的回收率有较大影响,丙醇/水体积比为2: 1 时,β-环糊精的回收率达959毛;有机溶剂对β-环糊精水溶液反应体系中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萃取效果;对苯甲醇和苯甲酶体系而言,乙酸乙醋是较好的萃取剂,对苯甲醇和苯甲酶的回收率可达到99%毛以上,可用于这两种有机物的快速定量.
    李忠 符瞰 夏启斌
    2007, 35(4):  6-10. 
    摘要 ( 287 )   PDF (318KB) ( 1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温度及超声辐射条件下,用NaCl 溶液浸泡天然沸石来对其进行表面改性,以强化其对氨氮的吸附.应用静态吸附法分别测定了氨离子在天然沸石和美国产Champion 、中国台湾产AZOO 沸石和改性沸石上的吸附离子交换等温线,并探讨了溶液pH 值、声音烧温度和浸泡方法对沸石吸附氨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吸附氨氮的最佳pH 值范围在3~9 之间,吸附过程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高温烽烧会引起沸石脱水,从而导致孔壁呀塌,使沸石孔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降低了对氨氮的吸附交换能力;经98℃ NaCl 溶液浸泡后,沸石中Na+ 的含量增加,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交换容量明显增大,超过了美国产Champion 沸石和中国台湾产AZOO 沸石.
    邱学青 王斌 楼宏铭 杨东杰
    2007, 35(4):  11-15. 
    摘要 ( 276 )   PDF (345KB) ( 9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接枝反应在酸析木素上引入活性分子链,提高其磺化活性,得到接枝磺化酸析木素;采用红外光谱研究了接枝磺化酸析木素的分子结构,并对其J成水增强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磺化酸析木素分子中含有较多的磺酸基和酚羟基,分子中的甲氧基被活性基团所取代,使产物具有更大的活性;接枝磺化酸析木素以70% 和60% 的用量(占减水剂总掺量的百分数)与木钙复配,可分别得到减水剂MCL1和MC12 ,当水灰比为0.28 、掺量为0.6% 时,掺复配产品的水泥净浆流动度达230mm 以上,掺量为0.8% 时,掺复配产品的水泥净浆初凝时间延长50~80min ,终凝时间延长6~7h; 掺MCL1的砂浆的减水率为25.5% ,7 天和28 天抗压强度比分别为135%和123%,其对水泥的减水增强作用与萘系高效减水剂FDN 相当.
    袁文辉 罗仡科 李莉
    2007, 35(4):  16-19. 
    摘要 ( 300 )   PDF (276KB) ( 5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钙铁矿型透氧膜的非化学计量平衡关系与氧分压和温度有关,并对其应用起决定作用.文中以全属硝酸盐为前驱休,采用EDTA-拧稼酸联合络合法制备了钙铁矿型氧化物La0. 1 Sr0.9 CO0.9 F e0. 1 O3-δ ,并利用TG/DSC 、XRD 、SEM 等方法对La0. 1 Sr0.9 CO0.9 F e0. 1 O3-δ 粉体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温度在923~1223K 、压力在0.101 ~1. 01 X 105 Pa之间变化时,采用热重分析法测得La0. 1 Sr0.9 CO0.9 F e0. 1 O3-δ 的非化学计量值在0.33 ~0.51 之间.文中还利用简化的半经验公式对非化学计量值δ 进行了计算,发现半经验公式能很好地与实验数据相拟合,由此得到了一个氧渗透通量的计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La0. 1 Sr0.9 CO0.9 F e0. 1 O3-δ 膜的氧渗透通量.
    刘军民 王润和 杭义萍 廖世军
    2007, 35(4):  20-24. 
    摘要 ( 333 )   PDF (320KB) ( 3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杯[4]芳烃为平台、氨基吡啶基团为识别位点、萘环为荧光基团,合成了一类新型荧光化学传感器.采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产物的性能及荧光分子识别有机酸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荧光分子在乙腈溶液中能选择性识别芳香族有机酸,表现出荧光淬灭现象,其与有机酸络合能力的大小依次为:对氰基苯甲酸>对氯苯甲酸>对甲氧基苯甲酸>苯甲酸.
    郑细鸣 涂伟萍
    2007, 35(4):  25-29,34. 
    摘要 ( 309 )   PDF (425KB) ( 5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DCQAL) 为模板分子,采用羊步溶胀聚合法制得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 ,研究了功能羊体、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交联剂用量及吸附液添加剂等对MIPM 识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碱性的DCQAL ,采用酸性功能羊体制得的MIPM 可与之形成较强的氢键从而显示出较好的识别性能,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或2,3-二甲基喹唑啉为竞争分子,其分离因子分别达1. 83 和2.02; 增加交联剂的用量可增强印迹孔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识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能使更大比例的功能羊体在MIPM 中形成有序的排列,使MIPM 呈现更好的识别效果;吸附液中添加少量的三乙腔(含量小于0.1% )可减弱MIPM 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其识别能力.
    章昌华 胡剑青 涂伟萍
    2007, 35(4):  30-34. 
    摘要 ( 237 )   PDF (319KB) ( 3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友散法合成了G3.5 和G4 .0 的聚酰胺胺( PAMAM) 树状大分子,研究了树状大分子的代数、树状大分子与Co2 + 的摩尔比、溶液pH 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树状大分子与Co2 + 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存在G4 .0 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配合物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出现在356nm 处;当存在G3.5 的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时,混合物水溶液在可见光区域几乎没有吸收;当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和Co2 + 的摩尔比由1: 10 变为1: 30 时,配合物水溶液在356nm 处的吸光度增加;随反应时间延长,配合物水溶液的吸光度增加;溶液pH 值和反应温度对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与Co2 + 的相王作用也有很大影响.
    罗志刚 扶雄 罗发兴 于淑娟
    2007, 35(4):  35-38. 
    摘要 ( 295 )   PDF (289KB) ( 3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微波对含水量为30% 的蜡质玉米淀粉进行处理,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以及布拉本德粘度仪等对微波辐射前后淀粉的物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辐射的淀粉颗粒表面会出现小孔和凹坑;微波辐射增强了对应的X 射线衍射峰的强度,降低了玉米淀粉的膨胀皮、溶解度、冻溶稳定性以及蜂值,提高了糊化转变温度及其范围;蜡质玉米淀粉经处理后,其糊化起始温度升高,粘度降低,但粘度曲线不改变.以上结果表明,在淀粉颗粒内无定形区和结晶区的直链淀粉与直链淀粉之间、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之间会发生交王作用,产生新的不同稳定性的结晶体,从而使淀粉内部出现更加有序的结晶排列.
    徐立宏 张本山 杨连生 高大维
    2007, 35(4):  39-41,57. 
    摘要 ( 249 )   PDF (280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比例的碱和醇混合液的作用下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NCGS) 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原淀粉在一定温度下经碱醇混合液处理,使颗粒发生有限膨胀,经中和后,以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洗涤,烘干即得到非晶颗粒态淀粉.采用偏光显微镜及X 射线衍射仪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确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一定浓度的碱处理醇水分散体系的淀粉末制备非晶颗粒态淀粉.
    环境科学与技术
    杨宁 赵谋明 崔春 张桂和 杨宝
    2007, 35(4):  42-45. 
    摘要 ( 258 )   PDF (290KB) ( 4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超滤膜对仙人掌多糖浸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和浓缩,并分析了超滤压力、超滤温度、纯化时间、料液体和、流量、浓缩倍数等对超滤过程的影响,得出了最适宜的操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选用截留分子质量为10000ku 的超滤膜、超滤压力为0.20MPa 、超滤温度为25℃、料液体积流量控制在0.04 -0.05νmm 、浓缩倍数为5 -7 倍时,粗多糖得率达0.95%. 与传统的真空浓缩法相比,超滤浓缩法的粗多糖得率较高,所得多糖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减轻了后续工艺进一步分离纯化多糖的负担.
    化学化工
    赵振刚 陈山 卢家炯 于淑娟
    2007, 35(4):  46-51. 
    摘要 ( 338 )   PDF (441KB) ( 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高纯度的凝胶多糖,采用分级膜( 30 ku , 100 ku )超滤同时耦合溶析结晶的方法——循环超滤-溶析结晶(CUSOC) 法对凝胶多糖粗品进行了分级纯化,制备出了纯度分别达96.5% 和93.3% 的凝胶多糖产品,并对100ku 膜截留液所精制的多糖(CUD3 )的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工艺过程的多糖截留率都在959岛以上,多糖聚合物总收率约为93.10%. 紫外光谱和纸层析鉴定表明, CUSOC 方法能有效除去大部分小分子色素及核酸类杂质,凝胶多糖的水解物为羊一葡萄糖.红外尤谱分析表明,该多糖属β-D-糖苦键构型.
    韩光泽 陈明东 郭平生 李绍新
    2007, 35(4):  52-57. 
    摘要 ( 324 )   PDF (426KB) ( 12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波吸收系数和吸收功率密度是反映微波辅助萃取效率的两个重要参量,前者代表了溶液对微波能的整体吸收比率,后者代表了溶液中某一点处微波能转化为热能的强度.文中根据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导出了微波吸收系数与溶液复介电常数间的关系式;并以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导出了微波吸收功率密度与物质复介电常数以及空间位直间的量化关系式.所得结论可为微波辅助萃取中溶剂的选择以及特定溶剂中微波频率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胡松青 李琳 陈玲 侯轶
    2007, 35(4):  58-61. 
    摘要 ( 287 )   PDF (279KB) ( 8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效应是超声与溶液媒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为表征开放体系中超声作用下溶液温度的变化规律,以超声在流体中传播时流体对超声机械能的吸收为基础,根据化工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构建并求解了该状态下溶液体系热量街算的微分方程,由超声参数和溶液特性参数等变量推导获得了溶液温度的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强度超声作用下磷酸盐溶液的温度变化规律,统一了不同超声作用条件下的溶液温度变化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经检验,关联超声波强度和作用时间的溶液主体温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所获得的实验数据.
    谢彩锋 丘泰球 陆海勤 杨连生
    2007, 35(4):  62-66. 
    摘要 ( 439 )   PDF (336KB) ( 9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超声场对碳酸钙晶体形态的影响,揭示其作用机制,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声设备(40kHz , 0.88W/cm2 ) 来处理不同过饱和度的破酸钙溶液,并比较有、无超声作用的碳酸钙晶体的形态和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超声空化效应所产生的微观热量不仅能促进过饱和溶液中碳酸钙晶核的形成,迅速降低溶液的过饱和度,还能改变碳酸钙晶体的形态;经超声处理的破酸钙过饱和溶液中形成了大量微小的碳酸钙晶体,其中绝大部分为文石,少量为细小方解石,它们长时间悬浮在溶液中;超声的机械效应对碳酸钙晶体形态的影响甚微.
    周少基 郭祀远 李琳
    2007, 35(4):  67-71. 
    摘要 ( 287 )   PDF (327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快速波纹斜槽板沉降器,从理论上分析了波纹斜槽板中旋流的形成机制,推导出了抖槽区旋流絮凝反应速度的表达式,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悬浮液流经波纹斜槽的絮凝规律,经数据回归得到了相应的絮凝反应方程.文中还讨论了流体流速对悬浮颗粒在波纹槽中的絮凝度的影响以及旋流絮凝作用对絮凝体压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小于30mm/ s 时,絮凝速度常数k 平均达0.00224.
    胡芸菲 沈辉 柳锡运 郭志球 刘正义
    2007, 35(4):  72-76. 
    摘要 ( 335 )   PDF (397KB) ( 4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是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薄膜太阳电池.如何快速、大面积、高质量地沉积多晶硅薄膜一直是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文中以SiHCl3 为硅源、B2H6为掺杂气,采用先进的快热化学气相沉积法( RTCVD) 制备了大晶粒的多晶硅薄膜.所制备的薄膜厚度为30 -40μm ,沉积速率达3 -7μm/ min. 文中还分析了沉积温度对多晶硅薄膜生长速率及晶体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积温度在900 -1170℃时,平均生长速率随温度近似单调递增,此时薄膜生长由表面反应阶段控制;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平均晶粒尺寸也由900℃时的不足3μm 增长到1170℃时的超过30μm;温度较低时,薄膜易向[220] 方向生长;温度达到1170℃时,多晶硅薄膜有向[111 ]方向生长的趋势.
    周水洪 邓先和 王杨君 李志武
    2007, 35(4):  77-81. 
    摘要 ( 331 )   PDF (355KB) ( 6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一种新型的传热强化元件一一旋流片作为管间支撑物时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应用周期性羊元流道模型,对光滑管束问支撑物的强化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采用重整化(RNG)κ-ε 双方程瑞流模型,以SIMPLEC 算法进行压力和速度的搞合,并采用强化壁处理法处理壁面,模拟了单元,流道的流场与温度场,比较了空心环和旋流片的综合热力性能.结果表明:旋流片可以使流体作三维螺旋运动,起到强化换热的作用.两种旋流片的挟热效果都优于空心环,但阻力损失也都大于空心环;小扭率的旋流片会引起较大的形体阻力,导致综合热力性能反而不如空心环;旋流片的结构参数是影响其综合热力性能的主要因素.
    吴晓丹 彭玉成 蔡业彬
    2007, 35(4):  82-85,90. 
    摘要 ( 373 )   PDF (353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微孔发泡塑料,对影响挤出发泡中超临界二氧化碳/聚苯乙烯(SCCO2/PS) 单相溶液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挤出机进气点位直、螺杆结构及系统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单相溶液的影响.实验表明:轴向进气点位直对进气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径向圆周上的多点进气和较低的气体温度有利于优质单相溶液的形成;螺杆转速的增加将降低单相溶液的品质;输送过程中较高压力和较低温度有利于保证单相溶液品质.文中还给出了获得优质二氧化碳/聚苯乙烯连续挤出发泡单相溶液的理想条件.
    任俊莉 孙润仓 刘传富 张爱萍 何北海 林鹿
    2007, 35(4):  86-90. 
    摘要 ( 311 )   PDF (321KB) ( 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从原渣中提取的半纤维素为原料、3- 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接为阳离子试剂、乙醇/水为反应介质,通过季接化反应制备了阳离子蔗渣半纤维素聚合物.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合成了一系列水溶性好、取代度在0.002 -0.02 之间的阳离子半纤维素.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13C 核磁共振表征了改性半纤维素的结构,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检测了改性前后半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发现改性后半纤维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有所降低.最后利用同步热分析仪测定了改性前后半纤维素的热稳定性,发现改性后半纤维素的热稳定性下降.
    生物学
    范晓丹 郭勇 刘柳
    2007, 35(4):  91-94. 
    摘要 ( 234 )   PDF (275KB)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获得纯纤溶酶并探讨其酶学性质,从广泛收集的豆豉中筛选到一株具有高产纤溶酶能力的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将该菌突变株DC-12N8 的发酵液经离心除菌、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 和CM-Sepharose Fast Flow 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75 凝胶过滤,获得电泳纯的豆豉纤溶酶,每升发酵液可得到4.5mg 活性酶蛋白,每克酶蛋白活力达1. 18 mol/s ,纯度为友酵原液的53.6 倍,回收率为1 1. 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该酶是单链蛋白质,其分子质量约为28ku.
    桂林 李琳 胡松青 陈玲 刘国琴
    2007, 35(4):  95-99. 
    摘要 ( 335 )   PDF (342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溶菌酶溶液膜结晶的工艺过程和影响结晶效果的因素,采用超滤法从溶菌酶溶液中脱除溶剂,使溶液达到过饱和,在结晶助剂的作用下,制得了溶菌酶晶体.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晶体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截留分子质量为5ku 的疏水性聚醚砜超滤膜,以切向流方式进行超滤,当结晶助剂NaCl 含量为5% 、溶液流速为1000μrn/ s 时,晶体粒度最大,达0.2mm ,且晶体质量良好,符合X 射线衍射分析的要求.
    朱传合 贺亚男 杜连祥 路福平
    2007, 35(4):  100-104,116. 
    摘要 ( 322 )   PDF (388KB) ( 7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获得阿维拉霉素高产菌株,在研究菌株Streptomyces viridocbromogenes 96 (SV-96) 葡萄糖及氨盐代谢的基础上,采用"NTG 随机诱变+氨基乙酸和2-脱氧-D 葡萄糖联合抗性"的试验方案进行阿维拉霉素高产茵株的推理选育,获得了氨基乙酸和2-脱氧-D葡萄糖联合抗性高产突变株SV-GT-596. 该菌株遗传性能良好,阿维拉霉素产量高达56.4mg/L ,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62.3% .实验表明,氨基乙酸和2-脱氧-D- 葡萄糖抗性推理选育可克服随机筛选的盲目性,提高筛选工作效率.
    徐晓峰 何北海 徐丽丽 石海强 林鹿
    2007, 35(4):  105-111. 
    摘要 ( 272 )   PDF (508KB)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评价从野外筛选得到的白腐菌对造纸原料马尾松的木素降解和树脂脱除能力,将带菌样本经室内平板初筛及平板变色反应复筛,得到了20 株纯白腐菌菌株,并对变色系数最小的一株菌株G 进行松木片固体接种试验,测定3 、5 、7 、9 天后松木片的木素、树脂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松木片失重率逐渐增大,阻ason 木素和总木素含量逐渐降低,二氯甲屁抽提物脱除率逐渐增大.表面扫描电镜(SEM) 照片表明,接种白腐菌的木片细胞壁上产生了明显的腐朽沟槽现象;切片断面显微结构显示,在细胞壁及胞间层有菌丝出现.
    郑人卫 刘鹏 陆霞梅 徐根娣 蔡妙珍
    2007, 35(4):  112-116. 
    摘要 ( 226 )   PDF (318KB) ( 2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铝毒是酸性土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对生物样品中铝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铝在植物中的形态与运输.文中以华春18 大豆( Glycine max) 为研究材料,首次利用无破坏性、精密度高的27AINMR 对大豆根、茎、叶部铝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在大豆根部以铝-苹果酸(1: 3) 复合物和铝-拧稼酸(1: 1) 复合物两种形态存在,其化学位移分别在1 1. 16 和一0.38 左右;在茎和叶中没有检测到铝-有机酸复合物;大豆根茎叶中的可溶性铝主要以[AI04 Al12(OH)24 (H20) 12] 的形态存在,其化学位移在63.2左右.
    赵翾 赵树进
    2007, 35(4):  117-122,133. 
    摘要 ( 276 )   PDF (427KB) ( 3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集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4 个省9 个居群的174 个白木香样品,分别测量其10 项形态性状,并进行方差、相关和聚类分析.文中还以欧式平均距离10 为阁佳,采用UPGMA 法将白木香聚成了4 组.方差分析表明,各性状在白木香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广泛的变异性,居群间F 值在6. 520 - 13. 867 之间,而居群内F 值在24.033 - 94.081 之间.居群内平均方差分量为52.629毛,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白木香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白木香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3 8"% ,说明居群内的多样性程度大于居群间.多重比较还表明,白木香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和相对极差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外,各地理因子中,海拔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年均气温和年降雨量.
    食品科学与技术
    李华 袁春龙 沈洁
    2007, 35(4):  123-126. 
    摘要 ( 260 )   PDF (281KB) ( 3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葡萄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为充分利用葡萄籽中的功能性成分,对葡萄籽的清洗、干燥、杀菌、冷冻和超微粉碎等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籽超微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40 "C下干燥2h→ -20 "C下冷冻30min→以40 g/峙的比例加入微晶纤维素→混合后粉碎25min. 采用该工艺获得的葡萄籽超微粉的颗粒直径为2.5 -22.5μm ,平均直径为6.2μm ,而葡萄籽细胞的直径为15.0 -32.5μm ,平均为24.9μm ,说明细胞破壁率达到了100%.
    Upul Marapana 江波 Yoshinori Mine
    2007, 35(4):  127-133. 
    摘要 ( 284 )   PDF (439KB) ( 3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过检测猪肉糜的流变特性、质构及颜色变化,研究了水浴、加压蒸煮和微波辐射3 种热处理方式下,蛋白质及转谷氨酰胺酶( MTGase) 添加量对猪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热处理方法下,一定量的转谷氨酰胺酶及肌肉蛋白使猪肉糜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质构特性;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水浴加热使猪肉糜更具有弹性;加入MTGase后,样品的储能模量G' 增大,表明MTGase 的加入影响了猪肉糜的流变特性、颜色以及质构,其效力取决于猪肉糜的热处理方法.
    李科德 曾庆孝 黄国宏
    2007, 35(4):  134-138. 
    摘要 ( 294 )   PDF (336KB) ( 6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啤酒酵母的利用卒,提升啤酒酵母抽提物的整体滋味,采用自溶与添加外源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啤酒酵母抽提物,并通过Maillard 反应对其进行风味化.结果表明:自溶-酶联技术是制备啤酒酵母抽提物的理想方法,其抽提率和蛋白质利用率分别达68.6% 和87.3% ,制成品中总氮和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达10.6% 和4.3% ; Maillard反应制备风味化啤酒酵母抽提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配制含量为50% 的啤酒酵母抽提物,添加3% 核糖、2% 蛋氨酸和1% 的硫滕素,调节pH 值至7.5 ,在反应釜内升温至105℃,保温回流反应2h. 酶解后的酵母细胞壁可用于制备高活性β- 葡聚糖;经Maillard反应后,啤酒酵母抽提物,其整体风味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知公告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