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11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化学化工
蔗渣浆纤维模塑装饰建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韩文佳 陈克复 杨仁党 杨飞 黄良辉 高文花
2011, 39(3): 1-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1
摘要
(
594
)
PDF
(502KB) (
15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天然蔗渣浆纤维为原料,利用模塑热压工艺复合成形,得到物理性能优良的纤维模塑装饰建筑材料.借助拉伸性能测试、热重分析、FT-IR等研究了影响该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研究表明:该材料的拉伸性能主要受增强剂和阻燃剂添加量,干燥温度、时间和压力的影响;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性能明显降低;最佳干燥温度为160℃,干燥时间为4 min;在一定施压范围内,随着干燥压力的提高,材料拉伸性能提高,合适的干燥压力为30kN.热重分析和FT-IR分析表明,材料制备过程中蔗渣浆纤维未发生明显的热解反应,化学成分也未发生变化,因此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拉伸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利用SEM、AFM等对材料的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基于联立模块法的造纸机干燥部操作参数优化
李玉刚 刘焕彬 李继庚 陶劲松 林治作
2011, 39(3): 8-1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2
摘要
(
583
)
PDF
(298KB) (
1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造纸机干燥部能量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一种造纸机干燥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提出了造纸机干燥部能量系统的优化方法.该方法把干燥部分成几个不同的功能模块,通过物料和能量平衡分别建立各模块的过程模型,以造纸机实际的操作参数范围作为约束条件,以单位产品能耗最低为目标,借助Matlab软件的相关算法求解能耗最低的过程操作参数.所建立的模型适应性良好,求解方便,可以针对纸机运行参数进行过程用能的优化.将该模型用于优化某新闻纸机干燥部的过程参数,结果表明,新闻纸机可以在不同的季节根据操作环境进行参数优化,比现有运行状态节能6%左右.
方锥管布浆器内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刘伟 陈克复 李军
2011, 39(3): 13-16,2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3
摘要
(
684
)
PDF
(268KB) (
17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方锥管布浆器内的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方锥形布浆总管内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及支管束的质量流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Baines简化型、分段近似型和改进型3种不同结构的总管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常用的简化型总管,其内部流动存在显著的不均匀性,沿总管方向有明显的压力梯度,导致支管束的质量流量沿总管方向分布不均匀.分段逼近型和改进型总管内也存在明显的压力梯度和浆料分布的不均匀性.3种结构总管支管束的质量流量分布与期望值均有较大偏差,按简化型、分段近似型、改进型顺序依次增大.基于Baines方法设计的方锥形总管后壁形状与期望形状差别较大.
辉钼矿电氧化浸出液中Mo(Ⅵ)和Re(Ⅶ)的萃取
曹占芳 钟宏 姜涛 邱朝辉 刘广义
2011, 39(3): 17-21. doi:
10.3969/j.ssn.1000-565X.2011.03.004
摘要
(
501
)
PDF
(251KB) (
14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氧化浸出辉钼矿技术具有浸出过程条件温和、金属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辉钼矿湿法分解新工艺,其中Mo(Ⅵ)和Re(Ⅶ)的萃取分离是该工艺的关键.文中以30%N235+20%仲辛醇+50%煤油为萃取剂,在萃取温度为室温、酸度为59 g/L HCl、相比(W/O)为1∶2时,Mo(Ⅵ)、Re(Ⅶ)单级萃取率分别达到99.95%和95.76%;以17%的氨水为反萃剂,在相比为2∶1、反萃温度为室温时,Mo(Ⅵ)、Re(Ⅶ)的反萃率分别达到99.49%和98.35%.
马铃薯交联–羧甲基淀粉的结构与性能
钟振声 钟艳萍 孙昂
2011, 39(3): 22-2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5
摘要
(
563
)
PDF
(395KB)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羧甲基淀粉(CCMS).对比了CCMS与马铃薯原淀粉、交联淀粉(CS)、羧甲基淀粉(CMS)和羧甲基纤维素(CMC)的性质,结果表明CCMS糊液具有良好的抗老化能力、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抗剪切稳定性.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马铃薯原淀粉、CS、CMS和CCMS的分子结构、颗粒形态进行表征,分析了产品的变性程度,论证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揭示了CCMS结构性能的优越性.
番石榴叶抗Ⅱ型糖尿病活性成分的虚拟筛选
刘美凤 蒋利荣 刘华鼐 林静群
2011, 39(3): 28-31,3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6
摘要
(
527
)
PDF
(433KB) (
1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番石榴叶提取物降糖效果明显,但确切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文中采用Discovery Studio 2.1软件的CDOCKER模块,以番石榴叶中分离得到的和已知的三萜皂苷、黄酮和鞣质类32个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配体,分别与治疗糖尿病相关的PTP1B、PPARγ、α-淀粉酶以及α-葡萄糖苷酶这4个生物活性的酶/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将对接结果进行打分,评判配体与酶/受体的结合模式与亲和力,从而进行番石榴叶中活性小分子的虚拟筛选,揭示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黄酮类和鞣质类化合物与PTP1B和PPARγ的结合活性较高,该类化合物与酶/受体活性部位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相互结合.因此,在活性成分的立体结构改造中引入疏水基团,将提高其与PTP1B和PPARγ对接的亲和力.
新型磺酸盐聚氨酯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
林东恩 胡守印 张逸伟
2011, 39(3): 32-3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7
摘要
(
487
)
PDF
(253KB) (
1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醚二醇(PEG1000,PEG2000,PEG6000,PE6200)以及自制的新型磺酸盐二胺扩链剂为原料,采用丙酮法经预聚和扩链合成了4种新型水溶性磺酸盐聚氨酯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US),采用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产物的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性能、发泡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聚乙二醇为底物所得到的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约为20 g/L,在此浓度下水溶液表面张力为41.6mN/m;以嵌段聚醚为底物所得到的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则小于1g/L,在此浓度下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为32mN/m.另外,该类表面活性剂都具有一定的触变性和乳化力,以及较低的发泡性和泡沫稳定性.
聚酯/SiO
2
/有机硅复合涂料的合成与性能
朱再盛 涂伟萍 胡剑青
2011, 39(3): 37-4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8
摘要
(
501
)
PDF
(294KB) (
1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正硅酸乙酯和有机硅氧烷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透明的SiO2/有机硅树脂,然后与聚酯进行缩合反应,在聚碳酸酯(PC)表面上制备硬质的聚酯/SiO2/有机硅复合薄膜.探讨聚酯和SiO2/有机硅树脂配比对复合涂料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紫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O2/有机硅树脂上的乙氧基与聚酯上的羟基发生了缩合反应,形成SiOC结构.当SiO2/有机硅树脂的质量分数控制在75%~83%时,复合涂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贮存期超过10个月;热固化后复合膜表面平整,呈非晶结构,对PC有一定的增透作用,对PC的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2H;随着SiO2/有机硅树脂含量的增加,复合膜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
多孔介质太阳能吸热器的非稳态传热
许昌 刘德有 郑源 郭苏 严彦
2011, 39(3): 42-46,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09
摘要
(
401
)
PDF
(338KB) (
1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塔式太阳能多孔介质吸热器的非稳态传热特性,建立了该吸热器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拟合提出适合该类型吸热器多孔介质的体积对流换热系数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求解,分别分析典型的非稳态无量纲温度场以及平均颗粒直径、孔隙率、厚度与入口空气速度对非稳态无量纲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减小吸热器的热应力破坏,相关参数选择应按照平均颗粒直径小、孔隙率小、厚度小与入口空气速度大的原则.
内置式强化热电直接转换系统的建模与数值分析
张征 谢小鹏 巫江虹
2011, 39(3): 47-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0
摘要
(
442
)
PDF
(284KB) (
14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适用于工程分析的热电直接转换系统模型,给出了内置式强化温差发电器的结构和数学描述,对发电器通道内的对流换热和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趋势,并与外置式温差发电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比较.数值分析表明:内置转换元件可以有效地增大换热面积和对流换热系数,改变元件的截面形状可以得到较低的流通阻力和压降,使温差发电器的热电转换性能得以强化.
动力与电气工程
基于轨迹灵敏度技术的PSS和SVC协调优化设计
刘明波 黄义隆 林舜江
2011, 39(3): 52-57,7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1
摘要
(
445
)
PDF
(348KB) (
16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协调电力系统稳定器和静止无功补偿器参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其目标函数是故障后各台发电机的转速和装设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节点电压变化量的加权和,不等式约束包括各个控制器参数的变化范围限制.通过计算发电机转速和无功补偿节点电压变化量对各控制器参数的轨迹灵敏度,获得目标函数对各控制器参数的梯度,加快了收敛速度,有利于寻找最优解.目标函数中加入阻尼功角振荡和降低电压波动的因素,兼顾了系统功角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在3机9节点和10机39节点系统的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抑制低频振荡,提高暂态稳定性和小干扰稳定性,并降低故障后的电压波动.
全数字控制大功率高频微弧氧化电源
杜贵平 向锷 张薇琳
2011, 39(3): 58-6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2
摘要
(
529
)
PDF
(213KB) (
10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微弧氧化技术要求,研制了一种基于高频变换的全数字化大功率微弧氧化电源.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详述了采用两级全桥PWM控制实现多特性输出的设计方案.采用DSP全数字化控制,可以使系统按照需求实现多特性输出.试验测试和用户使用验证表明,该电源可稳定输出变频变幅等多种波形组合,满足微弧氧化工艺需求,使用可靠.
基于AHP灰关联及GM(1,N)建模的静态网损因素分析
张勇军 石辉 梁锦照 韩鹏
2011, 39(3): 62-6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3
摘要
(
422
)
PDF
(337KB) (
14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利用变权灰关联技术分析电网静态网损因素与线损率指标之间关联度的思路,并建立GM(1,N)线损率预测模型.首先根据线损机理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影响的权重,而后借助灰关联原理比较各因素与线损率的关联度,最后优选强关联因素建立线损率预测模型,用于配网线损率预测及相关因素指标优化的降损潜力分析.算例表明,灰关联分析准确,模型预测精度高.该分析方法所需样本少,计算便捷,适用于指导电网节能评估及规划.
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双PWM变频调速系统
汪万伟 尹华杰 管霖
2011, 39(3): 67-7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4
摘要
(
503
)
PDF
(447KB) (
19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基于直接功率控制的双PWM变频调速方案,以实现电机四象限运行,消除网侧谐波污染,提高电机的动态响应性能.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了该方案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直接电流控制的双PWM控制方案,该方案的控制更为简单,其稳态、动态响应能力以及抗扰动能力也优于直接电流控制策略.
小尺度射流扩散火焰结构的实验研究
甘云华 宋景东 杨泽亮 矫明伦 郑昊
2011, 39(3): 73-7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5
摘要
(
568
)
PDF
(285KB) (
10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液体乙醇为燃料,采用内径为1.0 mm的陶瓷管作为燃烧器,并通过在陶瓷管外放置内径为8.8mm的透明玻璃管形成受限空间,进行了受限射流扩散燃烧与自由射流扩散燃烧的对比实验研究,并对稳定燃烧情况下的火焰结构进行了光学可视化测量.结果表明:自由射流扩散火焰呈椭球状,受限射流扩散火焰呈圆锥状;在相同的乙醇流量下,受限射流扩散火焰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自由射流扩散火焰;受限射流扩散燃烧时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效果要好于自由射流扩散燃烧,而且其火焰结构受浮升力的影响较大.
基于热平衡原理的SNCR射流混合模化试验
卢志民
2011, 39(3): 78-8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6
摘要
(
489
)
PDF
(363KB) (
10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一种应用热平衡原理对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中的射流混合情况进行模化试验的方法.在一台1∶10的410t/h锅炉模化试验台上,进行了喷射总流量、速度、喷嘴数目和布置方式等对混合效果影响规律的研究,并通过引入理想脱硝率的概念,定量比较出不同的混合方案所能达到的理想脱硝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理想脱硝率随着喷射总流量的提高从47%升高到58%,提高喷射速度也可以将理想脱硝率提高8%,而采取不同喷射策略时获得的脱硝率在44%~52%之间,同时氨氮比的提高也可以显著提高理想脱硝率.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张学镭 陈海平 王松岭 周兰欣
2011, 39(3): 83-8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7
摘要
(
660
)
PDF
(320KB) (
13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合理利用焦炉煤气,设计了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鲁奇气相法甲醇合成系统的工艺流程,基于Aspen Plus软件模拟得到了系统的关键参数;对燃用焦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并与燃用天然气时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设计了利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并与单产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炉前补碳工艺可提高甲醇合成产量,并降低能耗6%左右;由天然气改烧焦炉煤气后,联合循环的净功率下降了0.87%,热效率下降了0.91%;甲醇–发电并联式多联产系统的热效率比单产系统高约两个百分点,采用炉前补碳工艺的多联产系统热经济性最优.
液体乙醇微尺度层流扩散燃烧的数值模拟
徐涛 杨泽亮 甘云华
2011, 39(3): 90-9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8
摘要
(
336
)
PDF
(299KB) (
11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微尺度条件下液体乙醇的流动和燃烧特性,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合理的模型来对液体乙醇的微尺度层流扩散燃烧进行数值模拟,然后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 来分析液滴辐射传热与边界层滑移因素对数值模拟的影响,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将液滴辐射传热和边界层滑移因素结合起来考虑能使数值模拟值与测量值更接近.
交通与运输工程
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
徐建闽 首艳芳 卢凯
2011, 39(3): 95-100,10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19
摘要
(
613
)
PDF
(349KB) (
1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过饱和状态下的交通信号配时,以区域整体输出总流量最大化和各交叉口进口道总延误时间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基于动态子区划分的交通信号区域协调控制双层规划模型(BP模型).通过分析交叉口滞留排队车辆、进口道交通量以及相位相序对区域协调控制的影响,建立了交叉口相位差、有效绿灯时间和动态交通流量等协调控制变量的约束关系式.采用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混合优化策略对模型进行求解,提高全局最优解的可靠性和计算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基于机动车排放的自适应信号控制模型
李世武 王琳虹 郭栋 孙文财 杨志发
2011, 39(3): 101-10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0
摘要
(
471
)
PDF
(278KB) (
15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减少交叉口机动车排放量的角度,分析了信号控制对机动车排放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阐述了信号配时–行驶工况–机动车排放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机动车行驶工况变化对排放的影响,建立了车辆完全停车、不完全停车以及不停车3种状态下的机动车排放计算模型;以交叉口车均排放增加量最小为优化目标,确定了信号配时方案的优化方法.以长春市某典型信号交叉口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口机动车排放量降低了6.43%.
基于路段流量相关性的检测器优化布设
王殿海 徐程 祁宏生 金盛
2011, 39(3): 107-11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1
摘要
(
425
)
PDF
(425KB) (
14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路网中路段间流量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路网交通检测器优化布设方法.通过路径-路段发生矩阵得到关键路段数量,并分析了网络规模、网络连通性、OD对数量及路径数量对关键路段数的影响;综合考虑路径覆盖率、道路等级、道路长度以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建立了最优关键路段组选择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通过线性组合由关键路段流量推算其他路段流量的方法.在典型Nguyen-Dupuis网络上的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城市交叉口Agent间的多遇交互历史学习协调方法
夏新海 许伦辉
2011, 39(3): 114-11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2
摘要
(
491
)
PDF
(288KB) (
14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信号控制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定义一个Agent结构模型,利用双人对策Nash平衡理论构建了城市交叉口Agent间的多遇交互模型,每一交叉口Agent与相邻交叉口Agent进行多次交互学习,根据选择策略获得的效用值来更新它的混合策略.利用记忆因子δ、学习概率α、交叉口交通流变化概率βi等参数分析了交叉口Agent间的循环学习协调过程.设计了交叉口Agent多遇交互历史学习协调算法,在此算法里交叉口Agent可以通过对其他相邻交叉口Agent以往历史交互行为特别是最近的历史行为的记忆学习达到协调.以数个交叉口相连接的干道为例分析了δ、α、βi等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通过干道上交叉口交通信号协调的实例分析,证明了该协调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材质分类方法
张肖宁 段跃华 李智 吴文亮 万成
2011, 39(3): 120-124,13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3
摘要
(
526
)
PDF
(429KB) (
1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工业CT获取的沥青混合料扫描图像,通常采用阈值分割法处理,通过获取全局阈值,将集料与其它物质分离,目前尚缺少沥青混合料图像分割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文中结合图像灰度直方图分布特点,引入模式识别领域的高斯混合模型(GMM)和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进行分析,并通过采取两次二分类的策略,尝试将图像区分为背景、孔隙、胶浆及集料4类材质;提出制作标准物质对沥青混合料扫描结果进行校正,将3类材质分类方法作为标准物质定值过程的辅助方法来间接比较分类效果及计算效率等.结果表明,对于具备较明显双峰分布的CT扫描图像,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具备一定优势,GMM及FCM则需对算法加以改进.
水平移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永久变形
李凌林 黄晓明
2011, 39(3): 125-12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4
摘要
(
514
)
PDF
(280KB) (
20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长大纵坡路段、城市交叉口或公交站台处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严重的原因,借助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并编写了UTRACLOAD及DSLOAD子程序,计算了水平移动荷载作用下的沥青路面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由水平剪切力引起的竖向永久变形和由正压力引起的竖向永久变形相比同样严重,均需严格控制;相同水平荷载作用下,随着荷载移动速度的加快,沥青路面结构体竖向永久变形的峰值逐渐减小,累积竖向永久变形也逐渐减小;水平移动荷载和其对应的作用时间对竖向永久变形的敏感性相当.
建筑工程
汉语母语听音人的室内汉语与英语语言清晰度比较
彭健新 吕永鑫 刘小俊 路晓东
2011, 39(3): 130-13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5
摘要
(
546
)
PDF
(232KB) (
15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听音人,对模拟仿真得到的具有不同客观语言清晰度参数的声学信号进行语言清晰度主观评价,获得汉语和英语的主观语言清晰度得分,分析比较了它们与语言传输指数STI的关系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汉语和英语语言清晰度得分随STI增大而增加;采用韵律测试字表进行测试时,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听音人听汉语时的语言清晰度得分比听英语时的高;而采用HINT句表进行清晰度测试时,当STI较高时,汉语句子的可懂度比英语的高,而当STI较低时,英语句子的可懂度比汉语的高.
物理
通孔微结构对Cu/低-k应力诱生空洞的影响
林晓玲 侯通贤 章晓文 姚若河
2011, 39(3): 135-13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6
摘要
(
495
)
PDF
(379KB) (
15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u的随动强化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Cu/低-k通孔微结构中的应力情景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因互连通孔和通孔阻挡层形成工艺的波动性,造成通孔高度、通孔沟槽深度和通孔底部阻挡层厚度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对互连通孔和通孔底部互连应力诱生空洞的影响.结果表明:Cu/低-k互连中的通孔微结构效应,是影响互连应力和形成应力诱生空洞的重要因素.大高宽比的通孔结构更易因通孔高度变化而发生应力诱生空洞;通孔沟槽可以有效提高互连应力迁移的可靠性,但需要控制其深度;通孔底部阻挡层厚度对互连应力诱生空洞性能具有矛盾性,需要折中考虑.
基于复合左右手共面波导的双边辐射漏波天线
刘传运 褚庆昕 黄健全
2011, 39(3): 140-14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7
摘要
(
464
)
PDF
(521KB) (
18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基于复合左右手共面波导的双边辐射漏波天线.通过对该天线单元散射图表的分析,确认单元结构为平衡结构.由于单元结构的左手特性,该漏波天线可以实现后向波辐射;同时,在平衡状态下,该漏波天线消除了平衡点附近的阻带效应,使得在平衡点处群速不为0,有行波传播,因而可以产生横向辐射.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可以实现从后向到前向的连续辐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创刊50 周年回顾与展望
刘淑华 傅晓琴 牛晓光
2011, 39(3): 145-14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3.028
摘要
(
241
)
PDF
(233KB) (
7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的创刊背景,回顾了该刊所经历的初创与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发展与规范化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等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创刊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刊思路和办刊经验,提出应从创新办刊思路、构建编辑团队、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国际化程度、参与数字化出版实践等方面入手,探索期刊发展的新方向.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