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09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06-25
    化学化工
    曾振欧 周民杰 钟理 赵国鹏
    2009, 37(6):  1-6. 
    摘要 ( 600 )   PDF (393KB) ( 8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纳米TiO2/SnO2叠层涂层.通过测量稳定电位研究了涂层的光电化学性能和光阴极保护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涂层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2表层与纳米SnO2内层分别浸渍提拉4次制得的叠层涂层具有最好的光电化学效应、储存电子性能与光阴极保护作用,紫外光照1h的延时阴极保护作用可达7h;纳米叠层涂层表面连续、均匀致密;TiO2为锐钛矿型,SnO2为金红石型;涂层表面与内层均由Ti、Sn、0和C元素组成.文中还探讨了纳米TiO2/SnO2叠层涂层的光阴极保护作用机理.
    李滨 李友明 杨文亮
    2009, 37(6):  7-12. 
    摘要 ( 679 )   PDF (1258KB) ( 1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合氯化铝(PAC)、氧氯化锆和己二酸等为原料合成了带有羧基功能基的铝锆偶联剂.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粒度分布等测试方法对铝锆偶联剂及改性前后的纳米TiO2进行表征.对铝锆偶联剂袁征的结果表明:已二酸分子中的一个羧基同时与铝和锆原子中心相连,另一羧基则作为偶联剂的功能基得以保留;铝锆偶联剂分子中无机部分所占比例高达71%.对利用铝锆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得到的纳米TiO2表征发现:铝锆偶联剂在纳米TiO2表面形成化学吸附,但此吸附并未对纳米TiO2的晶型产生影响;改性后的纳米TiO2在水中的分散性显著提高.
    张会平 彭冠兰 鄢瑛 关建郁 肖新颜
    2009, 37(6):  13-16. 
    摘要 ( 558 )   PDF (267KB)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用于低温催化氧化脱除气体中CO的Cu—M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该催化剂进行:分析发现:非晶态催化剂在室温下对CO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活性.同时,在50~80℃范围内,测定了CO在所制备的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催化反应等温线,研究了CO在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催化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CO在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本征反应是一个表面反应控制的一级催化反应,反应的活化能为43.0kJ/t001.
    张景强 林鹿 何北海 刘世界 欧阳平凯
    2009, 37(6):  17-21. 
    摘要 ( 627 )   PDF (1103KB) ( 1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两种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氯化咪唑([Amim]C1)与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Bmim]E1)分别与微晶纤维素(MCC)解结晶反应20、40与60min.X射线衍射技术(XRD)的分析结果表明,用[Amim]C1与[Bmim]C1处理MCC可使其结晶指数从90.2%分别降至72.4%与66.8%.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C1s、01s能谱峰分析显示,离子液体处理后,纤维素大分子中原有的化学键类型并没有明显改变,但相对含量有很大变化,C—OH键和C-OH…0键的相对含量变化均与结晶指数的变化高度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与0.9846.
    谭扬 武书彬 娄瑞 杨卿
    2009, 37(6):  22-26. 
    摘要 ( 549 )   PDF (347KB) ( 9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热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稀酸水解木素在不同升温速率时的热解特性及升温速率对热解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微分热重曲线,建立了动力学模型,计算了热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200~450℃温度区间是水解木素热解的主要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热重曲线向高温区移动,升温速率为10、20和30℃/min时,失重速率分别在311.9、323.8和338.1℃左右出现最大值,且微分热重曲线均只出现一个较大的失重峰.根据Coats-Redfern法,稀酸水解木素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可用两个一级反应表示,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活化能有所降低,低温区稀酸水解木素的活化能在18.27~18.47kJ/mol之间,高温区的在74.45~84.37kJ/mol之间.
    葛华才 黄仕英 梁恺
    2009, 37(6):  27-30,36. 
    摘要 ( 559 )   PDF (373KB) ( 11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戊二醛交联壳聚糖水杨醛希夫碱微球吸附剂.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和热重分析仪等表征吸附剂的结构和形貌,研究了吸附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同时与采用常规水浴合成法加热制备的微球吸附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能加快反应的进行,并提高微球吸附剂的产率;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显示产物的结构与预期结构吻合,是壳聚糖接枝交联的结果;同时发现微波辐射法制得的微球吸附剂较为均匀,比表面积增加,且对Pb 2+、Cd 2+的吸附量显著提高.
    何运兵 纪红兵 徐建昌 王乐夫
    2009, 37(6):  31-36. 
    摘要 ( 466 )   PDF (397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催化氧化时,水分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催化剂上其它物种峰的识别,并对催化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文中比较了浓硫酸、无水CaCl2和无水CuSO4、硅胶及5A分子筛对物料中水分的脱除效果,并考察了抽真空对原位池中气相水分脱除的影响.结果发现:温度和所选干燥剂对物料中水分的脱除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水分影响的消除越容易;5A分子筛的脱水效果最佳,并对催化氧化反应有一定的改善,而其它几种的脱除效果均不理想;此外可通过抽真空的方法来消除或降低气相中水分的影响.
    曲杰 江楠
    2009, 37(6):  37-42. 
    摘要 ( 742 )   PDF (409KB) ( 9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耦合壳单元和实体单元的混合建模技术对一压力精炼用高压釜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强度分析.首先,基于高压釜的几何特点对高压釜各部件进行合理简化,应用专业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和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高压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同时考虑弯矩、扭矩、自重、矿浆压力等载荷的基础上,对设计工况下的高压釜进行强度分析;最后,以强度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JB4732--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对高压釜进行安全评定.评定结果表明:该设计完全能够满足安全要求,支座、封头、腹板、螺栓等均具有较大的安全裕度.
    林东恩 黄晓龙 张逸伟
    2009, 37(6):  43-46. 
    摘要 ( 603 )   PDF (284KB) ( 7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Tietze报道的合成苯酚氧苷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以无水SnCl4代替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为促进剂,以全乙酰糖(Ⅱ)代替1—O-三甲基硅烷基乙酰糖为原料与3种酚的三甲基硅醚(Ia~Ic)反应,设计合成了3种对位取代苯酚氧苷类化合物——1-O-(4-硝基苯基)-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苷、1-O-(4-乙酰基苯基)-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苷和1-O-(4-苯甲酰氧基苯基)-2,3,5-三-O-乙酰基-β—D-呋喃核糖苷,缩短了反应路线,降低了工艺成本.考察了不同Lewis酸、原料配比、无水SnCl4用量及溶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的促进剂采用无水SnCl4效果较好,用量需大于化学计量;合适的原料西己比为nⅠa:nⅡ:nSnCl4=1.0:1.4:1.5,nⅠb:nⅡ:nSaCl4=1.0:1.1:1.4,nIc:nⅡ:nSnCl4=1.0:1.0:1.5;反应溶剂为干燥的二氯甲烷,以非干燥的二氯甲烷或乙腈为溶剂的反应亦会有副产物4-硝基苯基乙酸酯生成.
    肖新颜 郝才成
    2009, 37(6):  47-52. 
    摘要 ( 613 )   PDF (366KB) ( 11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为基础树脂、丙烯酸(AA)为改性剂,合成了溶剂型环氧丙烯酸树脂(EA),探讨了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和阻聚剂用量)对AA转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顺丁烯二酸酐(MA)与EA上的羟基反应,在EA上引入了羧基亲水性基团,制备了水性环氧丙烯酸树脂(EB).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4.5h、催化剂和阻聚剂用量分别为1.5%和0.075%(与E-44的质量比)时,AA的转化率为98.27%.EB合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5h.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别对中间产物EA和目的产物EB进行结构表征,进一步证实AA与E-44开环酯化生成了EA,MA与EA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EB.
    瞿金清 罗春晖 陈焕钦
    2009, 37(6):  53-57. 
    摘要 ( 677 )   PDF (333KB) ( 10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采用氮丙啶(AZ)和聚碳化二亚胺(PCDI)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进行交联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UA中的羧基(-COO-)参与了交联反应.涂膜性能测试表明:AZ能显著提高涂膜的凝胶量和硬度,改善涂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和耐污性,AZ与-COO-的最佳质量比为6.60;而PCDI能增强涂膜的柔韧性,显著改善涂膜的抗冻融性,PCDI与-COO-的最佳质量比为16.67.热重分析发现,AZ和PCDI均可提高涂膜的热稳定性.
    陈源 陈烈强
    2009, 37(6):  58-62,68. 
    摘要 ( 586 )   PDF (365KB) ( 8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含有十溴联苯醚阻燃剂的废旧电视机外壳(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进行了真空热解实验,考察了不同升温条件下阻燃剂分解和塑料热解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快速热解相比,两级慢速升温热解方式更有利于溴代产物的选择性分布,促使大量的高溴代物富集在第一段热解产物中,而相对较少的低溴代物出现在第二段热解产物中;同时此热解方式可显著影响两段液体产品中主要产物的分布和产率,慢速升温可产生更多的单苯环物质,从而避免了在高温条件下聚合副反应的发生.
    生物工程
    庞启华 严萍 赵树进
    2009, 37(6):  63-68. 
    摘要 ( 584 )   PDF (389KB)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直接测序法测定和分析不同产地野生和农家品种的高良姜及其3种混淆品(山姜、华山姜和大高良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为高良姜种质资源研究和真伪鉴别提供分子数据.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种内序列同源性达100%,测序结果中发现杂合位点,且广西样品杂合位点的两个碱基所占的比例与其它地方样品的不同.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经测序、比对、排序得到的812bp序列中有61个变异位点,60个是信息位点,同源性达96.32%,其中ITS1和ITS2区中的11个位点在高良姜及其混淆品中差别明显,可以鉴别高良姜及其混淆品.同时发现,基于DNA序列的高良姜及其混淆品的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邹水洋 肖凯军 郭祀远
    2009, 37(6):  69-73. 
    摘要 ( 577 )   PDF (352KB) ( 13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选育的一株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QV-02进行液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碳源、起始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对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源的种类及性质是影响产酶的关键因素,价廉易得的天然稻草是产酶的良好碳源.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40目稻草粉4g、Mandels营养液100mL、起始pH值4.5;摇瓶培养144h后所得3种酶的活力分别为:滤纸酶活1.49FPU/mL、β-葡萄糖苷酶活0.39U/mL、木聚糖酶活174.10U/mL.文中还比较了自制复合酶和一种商品纤维素酶的糖化能力,发现在水解碱预处理稻草和天然稻草时,自制复合酶产生的总还原糖产量比商品纤维素酶分别提高了55%和40%,葡萄糖产量分别提高了33%和12%.
    郑传进 赵树进 赵振华 呙军
    2009, 37(6):  74-78,83. 
    摘要 ( 561 )   PDF (390KB) ( 10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何首乌及其常见混淆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何首乌与其混淆品毛脉蓼、翼蓼及耳叶牛皮消ITSI区的差异率分别为6.91%、18.10%和42.20%,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10.00%、19.40%和43.90%;而何首乌种内各居群间ITS1和ITS2区的差异率分别为0.00%~2.13%和0.00%~1.03%.基于何首乌及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的差异,找出一个位于ITS2间隔区的何首乌特征性M6I酶切位点,用M6I酶对何首乌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酶切后得到含约531bp和109bp的两片段的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图谱,而其混淆品的rDNAITS序列扩增产物不能被NsbI酶切,故图谱呈单一条带.利用建立的PCR.RFLP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何首乌及其混淆品.
    曾琦锴 林影 翟志臣 林小琼 杜红丽
    2009, 37(6):  79-83. 
    摘要 ( 586 )   PDF (377KB)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ysine270是树干毕赤酵母木糖还原酶(PSXR)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或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形成结合口袋的关键氨基酸之一.为研究该位点对PsXR辅酶偏好性的影响,用其它19种氨基酸替代Lysine270,构建19种不同的木糖还原酶(XR)突变子,利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的方法评价不同突变子与NAD或NADP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中选择突变子K270R和K270N进行实验验证.突变基因及野生基因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在大肠杆菌内进行诱导表达,经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发现:K270R突变使得XR与NADP的结合能力降低,米氏常数Km由0.025mmol/L升高到0.050mmoL/L;K270N突变使得XR与NADP不能结合.实验结果亦证实,通过理性选择得到的K270N突变子的辅酶依赖性由NADPH完全逆转为NADH.
    王斌 潘力 郭勇
    2009, 37(6):  84-90. 
    摘要 ( 597 )   PDF (464KB) ( 12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RIB40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得到启动子、终止子、筛选标记基因等表达元件,依次连接到载体pUC119上,构建了米曲霉的重组表达载体pNMA.将米赫根毛霉脂肪酶基因(RML)连接于pNMA的启动子下,得到表达载体pNMA-RML,通过Apa Ⅰ酶切线性化转化米曲霉宿主菌A.oryzaenia D300,得到整合型的阳性转化子A.oryzae ONL1.其培养7天的培养液的上清液在以三丁酸甘油酯为底物的平板上形成清晰的水解透明圈,碱滴定法酶活测定表明培养液酶活可达2.5U/mL,培养液上清液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图谱在相对分子质量32500处有RML的特征条带.这说明RML已经在米曲霉中成功表达,同时证明所构建的米曲霉外源基因表达系统是有效的.
    刘泽寰 全艳彩 唐根云 龚映雪 肖文娟 王峻梅
    2009, 37(6):  91-95. 
    摘要 ( 673 )   PDF (350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从绿色木霉中克隆得到纤维二糖水解酶Ⅱ(CBHⅡ)的编码基因cbh2.将该基因片段接入酿酒酵母整合型表达载体pSclKP中,得到重组质粒pScIKP-cbh2.电转化酿酒酵母菌株,通过G418浓度梯度筛选出高抗转化予.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CBHU蛋白的表达,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糖化力法检测重组CBHⅡ的酶活.实验结果表明:该基因大小为1416bp,编码有472个氨基酸残基,并已将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DQ864992.SDSPAGE分析发现重组CBHⅡ成功分泌到了胞外,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0000.培养液中的酶活最高可达7.71U/mL,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65℃,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力学
    郭馨艳 黄培彦 郑小红
    2009, 37(6):  96-100. 
    摘要 ( 816 )   PDF (316KB)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粘贴到需要补强的钢筋混凝土(RC)梁上,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的力学性能,提高加固效率.但CFRP的张拉预应力值并不是越大越好.文中从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和CFRP层界面抗剪强度以及CFRP抗拉强度控制3个方面出发,探讨了预应力CFRP增强RC梁的容许张拉预应力值,并通过算例分别计算了混凝土拉裂缝产生、界面剥离以及CFRP先于钢筋破坏时的容许张拉预应力值,发现界面发生剥离时的容许张拉预应力值最低.
    黄怀纬 韩强 冯能文 樊学军
    2009, 37(6):  101-106. 
    摘要 ( 546 )   PDF (329KB) ( 8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能量法研究了不同温度梯度下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的热屈曲行为.屈曲临界条件由里兹法得到;由于材料属性和温度的耦合效应,临界温升通过迭代算法求得.讨论了两种温度梯度形式以及物性温度相关性对临界温升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功能梯度材料的组分参数只在一定小范围内对临界温升有显著影响,而结构尺寸参数对其影响较大;在功能梯度材料圆柱壳热屈曲分析中必须考虑物性温度相关性,否则将高估临界温升;若采用抛物型温度场来代替实际的热传导温度场,临界温升在陶瓷含量较多且壳厚较小的情况下,将可能被低估,而在金属含量较多且壳厚较大的情况下,却可能被高估.
    谢建和 黄培彦 郭馨艳
    2009, 37(6):  107-112. 
    摘要 ( 687 )   PDF (361KB) ( 10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与混凝土之间界面的粘结一滑移双线性模型,推导了预应力FRP片材加固受弯钢筋混凝土(RC)梁弯曲裂缝间界面的粘结剪应力,考虑了FRP预应力水平和裂缝间距对构件承载力的影响;以界面断裂能所对应的临界滑移量作为剥离判据,建立了界面起始剥离和剥离破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受弯FRP片材加固RC梁的剥离状况及剥离破坏时的承载力;FRP的预应力水平越高或裂缝间距越小,加固梁的抗剥离承载力越大.
    胡金鹏 张运秋 朱良生
    2009, 37(6):  113-116,123. 
    摘要 ( 619 )   PDF (314KB) ( 12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引入四阶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基于随机波列演化的Benjamin-Feir不稳定性,采用伪谱方法建立了二维深水波浪数值水槽来模拟海洋中的畸形波现象.为了验证该数值模型的有效性,计算了二维水槽中边带扰动随机波列的传播变形,通过比较数值和试验结果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畸形波现象.
    张运秋 胡金鹏
    2009, 37(6):  117-123. 
    摘要 ( 509 )   PDF (422KB) ( 9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畸形波的非线性特点,采用控制深水波列演化的四阶修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基于缓慢调制波列演化的边带不稳定性,研究了边带扰动条件下畸形波的生成与复波包谱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满足边带不稳定条件时,扰动频带宽度、初始扰动振幅、波陡及非线性阶数对边带不稳定性的发展和畸形波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载波能量向与之频率较近的不稳定边带的快速转移,可使波列在局部迅速增长而生成畸形波,因此该能量转移特性是边带不稳定性导致畸形波生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另外,较窄的扰动频带宽度、较大的扰动振幅、较大的波陡和较强的非线性均有利于边带不稳定性的发展和畸形波的生成.
    土木建筑工程
    吴波 荆亚涛
    2009, 37(6):  129-135. 
    摘要 ( 593 )   PDF (469KB) ( 11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开展了3榀足尺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空间框架在ISO834标准升温过程下的明火试验,考察了荷载水平和梁柱刚度比对框架破坏形态、关键部位变形历程以及耐火极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破坏阶段框架梁呈现出类似悬链索的受力形态;框架节点不同方向水平线位移和该方向相邻框架梁的轴向膨胀量密切相关;框架梁不变、梁柱刚度比增大时,在升温中、后期异形柱空间框架的节点转角呈现更为明显的减小甚至反向趋势;较大的荷载水平会使框架更容易达到其耐火极限,但梁柱刚度比却对框架耐火极限影响不大.研究表明,从结构层次进行抗火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火灾行为.
    蔡健 许雪峰
    2009, 37(6):  136-141,146. 
    摘要 ( 529 )   PDF (411KB) ( 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充分考虑荷载角对L形截面柱曲率延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曲率延性的概念.通过对10800根L形截面柱的曲率延性进行模拟计算,得出了各因素对曲率延性的影响规律:中和轴角及轴压比对曲率延性的影响最大;体积配箍率的增加从整体上提高了L形截面柱的曲率延性;在轴压比不变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和纵筋强度对曲率延性的影响不大;随着L形率的减小,曲率延性曲线趋于平滑.文中还建立了中和轴角曲率延性及荷载轴角曲率延性的计算公式.
    张杨永 孙斌 肖汝诚
    2009, 37(6):  142-146. 
    摘要 ( 575 )   PDF (312KB) ( 13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超千米级斜拉桥的索力优化问题归结为非线性隐式优化的数学模型,以系统最小弯压应变能为目标,根据合理成桥状态指定各种非线性约束条件,利用投影梯度法进行优化问题的求解,求解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种几何非线性的影响.采用ANSYS工具建立了1400m斜拉桥的有限元模型,然后据此建立斜拉索索力优化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前后索力的相对改变量并不大,但是结构内力状态却得到了极大改善,塔梁恒载弯矩和主梁恒载挠度明显减小,主塔塔顶向岸侧有一定偏移量,对混凝土塔的长期受力更加有利.
    肖正直 李正良 汪之松 晏致涛
    2009, 37(6):  147-152. 
    摘要 ( 615 )   PDF (354KB) ( 10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高频动态测力天平基本原理,在脉动风荷载准定常假设的基础上,估计出输电塔脉动风荷载的空间分布.以建设中的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中的输电塔ZVK为算例,验证文中方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应风荷载的空间分布特性,是对高频天平测力实验局限性的一种可靠方便的扩展.
通知公告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