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21年 第4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目次
2021, 49(11): 0.
摘要
(
119
)
PDF
(316KB) (
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品科学与技术
复合乳酸菌发酵米发糕风味物质及储存特性
刘冬梅, 邝嘉华, 黄燕燕, 等
2021, 49(11): 1-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488
摘要
(
1202
)
PDF
(674KB)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中国传统米发糕发酵剂进行改良,将植物乳杆菌DMDL9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MDL9010)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DMDL-H1(L.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DMDL-H1)按质量比1:1复配,与安琪酵母协同发酵米发糕,确定其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复合乳酸菌发酵剂添加量(质量分数)为6%时,米发糕感官评价和质构品质最佳。以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检测出复合菌米发糕具有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与传统米发糕相比,复合菌米发糕具有更丰富的酯类物质。对不同温度(4、28、37℃)和不同包装方式(真空包装、气调包装(50%CO
2
+50%N
2
)、密封袋装)下的复合菌米发糕储存特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以气调包装并储存于28℃有利于保持复合菌米发糕的感官品质,并能显著降低硬度和咀嚼性。
硫酸酯化裂褶多糖的制备及其抗凝血活性
郑必胜, 伍磊, 周林, 等
2021, 49(11): 9-1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22
摘要
(
314
)
PDF
(3004KB) (
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中主要探究裂褶多糖硫酸酯化的制备工艺及其抗凝血活性。采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法优化三氧化硫-吡啶法制备硫酸酯化裂褶多糖(S-SPG)的工艺,并通过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经典凝血实验探究其抗凝血功能。结果表明:当三氧化硫-吡啶复合物与裂褶多糖的质量比为4、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3h时,S-SPG的取代度最高,为1.85。红外光谱和13C核磁数据表明裂褶多糖成功引入了硫酸基团。抗凝血实验表明,裂褶多糖经硫酸酯化后具有较强的抗凝血活性,对APTT、TT具有延长作用,对PT无影响,且其抗凝活性与浓度、取代度呈正相关。取代度最高的S-SPG3具有最强的抗凝血活性,当质量浓度为0.2g/L时,其APTT为184.35s,是同质量浓度下S-SPG2的1.86倍、S-SPG1的2.49倍,其TT超过90s。
一株多重耐药猪源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铁载体因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闫鹤 梁慧贤
2021, 49(11): 19-2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075
摘要
(
433
)
PDF
(2025KB) (
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肺炎克雷伯菌是获得性感染相关的条件致病菌,被WHO列为急需研发新抗生素的耐药致病菌。铁载体因子是肺炎克雷伯菌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重要毒力因子,主要包括肠杆菌素、耶尔森菌素、气杆菌素和沙门菌素。笔者前期从病猪的肝脏分离到一株多重耐药ST37型(ST)肺炎克雷伯菌KP200,文中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KP200与来自NCBI的ST37型的160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铁载体因子的进化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单拷贝核心基因组进化树分析表明,KP200与1株中国的人源肺炎克雷伯菌位于同一个进化支,相似度为99.8%;铁载体因子分析表明,所有161株ST37型肺炎克雷伯菌都携带肠杆菌素entABCEF和fepABC,KP200与其他15株肺炎克雷伯菌携带气杆菌素转运基因iutA,且这些iutA基因序列间核苷酸相似性为73.49%~100%。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NTUH-K2044携带的iutA核苷酸序列比较,发现KP200携带的iutA核苷酸序列中两个碱基突变,导致两个氨基酸替换:即亮氨酸替换成苯丙氨酸、缬氨酸替换成亮氨酸。本研究为肺炎克雷伯菌ST37型别菌株的进化及其毒力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超声法制备的固体脂肪结晶颗粒的性质及其乳液稳定性分析
张霞, 昝胜杰, 李冰, 等
2021, 49(11): 27-37.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767
摘要
(
998
)
PDF
(2982KB) (
3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级皮克林颗粒,固体脂肪结晶颗粒(SLPs)因具有良好的生物可利用性和安全性、广泛的来源及产业化前景高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控制SLPs的大小和形态对于制备稳定的SLPs皮克林乳液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高熔点的固体脂肪——全氢化大豆油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吐温40(Tween 40,简称T40)为乳化剂,采用超声乳化法,通过改变超声处理条件(功率选取300、350、400和450W;时间选取1、2、4和6min)制备具有不同粒径、晶型以及形态的SLPs,并研究其对乳液粒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在1.6~2.9μm之间,形态主要呈宽板条状,大小不一,晶型为α型;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在259~480nm之间,形态呈棒状伴随球状,晶型为α型和β型共存;固定超声时间为4min时,随超声功率的增加,未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整体增大,晶型和形态无明显变化,而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整体增大,β型和球状晶体增多;固定超声功率为350W时,随超声时间的延长,未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晶型和形态无明显变化,添加T40的SLPs的平均粒径显著减小(从480nm减小至261nm),但形态、晶型无显著性变化。可见,T40的添加降低了SLPs的粒径,改变了SLPs的晶型,促进了β型晶体的产生及晶体形态由板状向棒状和球状的转变。采用上述SLPs制备乳液发现:未添加T40的SLPs不能获得稳定的乳液,在体系上层出现块状絮凝物;而添加T40的SLPs则可以获得稳定的白色乳液,且不同粒径、晶型以及形态的SLPs形成的乳液粒径有所差异。
促进裂殖壶菌发酵产二十碳五烯酸的两阶段控温和低溶氧策略
王永华, 莫舒欣, 肖正, 等
2021, 49(11): 38-46,5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16
摘要
(
358
)
PDF
(870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十碳五烯酸(EPA)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保健食品、药品、饲料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传统的鱼油来源难以满足EPA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文中以裂殖壶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在摇瓶水平优化了发酵温度,在5L发酵罐中进一步研究变温时间和溶氧对裂殖壶菌产EPA发酵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两阶段控温和低溶氧发酵策略,并研究了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裂殖壶菌在阶段控温(28℃(0~24h)→34℃(24~120h))培养时,EPA含量最高,达到8.35%;在5L发酵罐中确定了最佳变温时间为24h,不同溶氧研究表明,中高溶氧(10%DO和25%DO)有利于裂殖壶菌的生长和油脂积累,但低溶氧(2%DO)更利于EPA的积累,EPA含量分别是中、高溶氧水平的2.05倍和4.98倍;建立了一种两阶段控温和低溶氧发酵策略,发酵至96 h时生物量、油脂产量、EPA含量和EPA产量分别达到56.60g/L、9.62g/L、12.50%和1.14g/L,与优化前相比,EPA的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14.5倍和6.1倍。
大米低聚肽的制备和结构表征及体外抗氧化作用
刘文颖, 冯晓文, 程青丽, 等
2021, 49(11): 47-5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001
摘要
(
329
)
PDF
(2416KB) (
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大米蛋白粉为原料,通过二步酶解法制备大米低聚肽,在对其基础理化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扫描电镜、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和还原能力4种体外抗氧化评价体系考察其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大米低聚肽中蛋白质和肽含量分别为95.75%±0.53%和89.11%±0.94%;大米低聚肽富含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等抗氧化性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以下的组分占91.84%;大米低聚肽为明显的球体颗粒状,表面有不规则褶皱和气孔,在27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二级结构以多种构象并存,α-螺旋、平行式β-折叠、反平行式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分别为6.0%±0.3%、3.3%±0.2%、40.2%±1.9%、19.5%±1.0%和32.1%±2.5%;大米低聚肽对羟基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约为11.1g/L,ORAC值为(498.88±18.29)μmol/g(以Trolox为标准品计),质量浓度为15.0g/L时的FRAP值与0.04g/L的阳性对照Vc相当,质量浓度为15.0g/L时的还原能力与0.05g/L的Vc相当。
环境科学与技术
生物滴滤池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VOC降解菌的筛选
李理, 陈才, 金泽坤, 等
2021, 49(11): 57-6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033
摘要
(
280
)
PDF
(3600KB) (
2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滴滤池的生物活性决定着一个生物处理厂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影响活性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其中的微生物菌群。为了解生物滴滤池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挥发性有机物处理系统中生物滴滤池的填料固形物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物滴滤池活性污泥中,细菌、真核生物、古菌、病毒的相对丰度分别为89.34%、1.99%、1.06%、0.03%,共检测出微生物75门、195纲、395目、752科、1798属。其中,细菌主要分布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此外,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从中筛选出18株甲苯降解菌、21株二甲苯降解菌和15株乙酸丁酯降解菌,经鉴定主要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其中,二甲苯降解菌CX20在48h内对100mg/L甲苯、对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99.98%、99.89%和88.34%;乙酸丁酯降解菌CBA12能在48h内完全降解100mg/L的乙酸丁酯,分离菌种展现出良好的VOC分解能力,在废气的治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匹配多因素和响应面法的厌氧氨氧化脱氮除碳优化
陈永志, 袁忠玲, 张民安, 等
2021, 49(11): 69-79.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581
摘要
(
265
)
PDF
(2835KB) (
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笔者所在实验室实现部分硝化的生活污水为原水,并作为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进水,在温度为(24±0.5)℃、pH值为8.0~8.2时,通过添加定量的NaNO
2
或CH
3
COONa,分别考察基质比(NO
2
-
-N/NH
4
+
-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C/N比(COD/NH+4-N)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三者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基质比为1.4~1.6、HRT为33h、C/N比为3~5时,系统Anammox的耦合反硝化脱氮除碳效果最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总氮去除率(TNR)的影响程度为:C/N比>HRT>基质比;最佳匹配方案:C/N比为4.28,HRT为 33.48h,基质比为1.46,平行试验验证得到的平均TNR为90.12%。
脱硫废水雾化蒸发对水泥炉窑污染物的影响
刘定平 沈康
2021, 49(11): 80-8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598
摘要
(
302
)
PDF
(754KB) (
1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泥行业污染问题和日趋严格的脱硫废水排放要求,提出了利用篦冷机熟料余热将水泥炉窑脱硫废水蒸发,以实现其零排放的方法。通过在某熟料产量为6000t/d、掺烧干污泥的水泥炉窑生产线上进行实验,研究了脱硫废水在篦冷机处雾化蒸发对烟气温度、NOx排放浓度、氨逃逸浓度和烟气粉尘质量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脱硫废水蒸发后产生的NH3随三次风进入分解炉,并在炉内与NOx发生还原反应,有利于减少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系统的喷氨量。在炉窑满负荷下,维持SNCR系统与干污泥掺烧量工况稳定,随着脱硫废水喷入量的增加,NOx排放浓度逐步减小;在废水喷入量为5.5m3/h工况下时NOx排放浓度达到最低值;脱硫废水在篦冷机高温段处蒸发会降低二次风和三次风的温度,可抑制分解炉中热力型NOx生成;脱硫废水在高温环境下蒸发会生成HCl和SO2气体,对湿法脱硫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
基于Flatten-CNN的语音带宽扩展研究
杨俊美 雷杨 陈习坤
2021, 49(11): 87-9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73
摘要
(
382
)
PDF
(4502KB) (
1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带宽扩展算法中,时域算法语音特征提取不够精确,训练数据量大;频域算法对数功率谱特征提取未重视帧与帧之间的信息关联,频率轴数为奇数,不便于加深网络深度,且忽略时域信息;时频两域算法模型相对复杂。针对以上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Flatten-CNN的语音带宽扩展算法。首先,为了充分利用语音特征和减少数据量,文中算法基于频域运行;其次,为了利用对数功率谱时间轴信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编码器,通过引入平铺层,实现对数功率谱时频两轴特征提取;接着,为了加深网络深度,在频率轴数据处理时去掉最后一个点,还原时再补零,使频率轴数为偶数,以利于加深网络深度;最后,为了利用语音信号时域信息,在损失函数中引入时域损失。为验证文中算法的有效性,用TIMIT数据集和VCTK数据集进行了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算法相比,文中算法生成的高带宽语音质量得到提高,呈现出了更好的听觉效果。
基于遗传算法的5G频率选择表面形状优化方法
晋刚 何志豪 王英俊
2021, 49(11): 95-10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022
摘要
(
889
)
PDF
(1806KB) (
2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G的发展推动了通讯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也带来了新的电磁兼容问题,而将频率选择表面(FSS)引入设备可显著减少设备之间的干扰。为克服传统FSS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差和依赖经验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SS形状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FSS的形状特性,提出了在极坐标系下分区定义形状优化参数的策略,并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FSS优化参数的智能搜索,实现了以工作频率和电磁屏蔽性能为目标的FSS单元形状智能优化。采用实心单元、环形单元和缝隙单元 3种结构类型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FSS谐振频率向28GHz移动且电磁屏蔽性能提高,得到的FSS适用于5G环境,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结合SE与BiSRU的Unet的音乐源分离方法
张瑞峰, 白金桐, 关欣, 等
2021, 49(11): 106-115,13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593
摘要
(
620
)
PDF
(1376KB) (
2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音乐源分离在音乐信息检索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传统音乐源分离方法存在依赖假设、模型复杂度有限、表示能力不足等问题。能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域深度学习端到端网络模型训练耗时长,且分离性能有待提升。为进一步改善时域端到端分离模型的表示能力和计算效率,在目前时域分离性能最优的Demucs模型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端对端网络Unet-SE-BiSRU。该模型在广义编码层和解码层中引入了注意力机制,采用挤压-激励块(SE)根据待分离音频的种类有选择地提取特征;在一维卷积后增加组归一化,以应对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梯度爆炸或梯度消失问题;将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改进为双向简单循环单元(BiSRU),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并行性,且降低了模型参数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网络模型的信噪比指标提升了0.34dB,在目前检索到的文献的时域端对端方法中取得了最好的分离性能,并且训练时间缩短为源模型的2/5。
基于纳米ZnO触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刘玉荣 陈明
2021, 49(11): 116-12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04
摘要
(
358
)
PDF
(1689KB) (
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触觉传感器因可以模仿人类皮肤感知外界信息而获得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基于纳米ZnO的触感传感器及其阵列因具有高灵敏度、高机械强度、高柔韧性、生物兼容性好、低成本工艺等优点,在仿生机器人、人机交互、生物医学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首先介绍了纳米ZnO触觉传感器基于压电效应的传感机理及其主要制备方法,然后从压电性能优化、多功能化、集成化、阵列化4个方面系统概述了纳米ZnO压电触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列举了相关技术领域与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并讨论了ZnO触觉传感器在应力成像、人体运动和生理健康监测3个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后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利用运动向量嵌入概率增强特征的隐写分析方法
刘烁炜, 刘琲贝, 胡永健, 等
2021, 49(11): 127-13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00664
摘要
(
327
)
PDF
(1024KB) (
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中从隐写方法遵循的最小化失真或最大熵原则出发,将嵌入概率的最优分布作为先验知识来指导视频隐写分析。为更好地刻画运动向量的嵌入优先级,从视频的运动特征、纹理特征以及编码框架下的局部最优性定义失真函数,并利用Gibbs分布估计运动向量的嵌入概率。据此提出一种利用嵌入概率对检测特征进行定量增强的方法,并从相对熵的角度对增强的原理进行了解释。实验结果表明,3种经典的隐写分析算法在使用文中特征增强方法后,检测准确率均有提升,且对码率具有鲁棒性。与新型深度神经网络VSRNet检测方法的对比结果也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
复杂场景下特征增强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李波 饶浩波
2021, 49(11): 135-14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25
摘要
(
471
)
PDF
(11693KB)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卷积神经网络(FCN)高效的特征提取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显著性目标检测算法的性能。然而现有算法依靠简单的特征拼接或相加等融合策略无法有效地增强特征,导致算法在复杂场景中的目标误检和漏检问题依然突出。文中提出基于场景的针对性特征增强方法来提高显著性目标检测算法的性能。首先,目标误检多发生于背景复杂且目标和背景元素交织的场景,文中分别从特征全局性增强和特征结构化增强角度解决目标误检问题;其次,针对目标漏检一般发生在目标的内部和边缘,基于残差学习从背景中学习丢失目标的信息,修复丢失的目标内部和边缘区域;最后,在5个基准数据集上与其他13种先进的方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模型的各性能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13种方法,显著地解决了复杂场景中的目标误检和漏检问题。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