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过刊浏览
2011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化学化工
蔗渣碱木素液化制备酚类化合物
隋鑫金 武书彬
2011, 39(1): 1-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1
摘要
(
420
)
PDF
(429KB) (
1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蔗渣碱木素的利用价值,以硅酸铝为催化剂催化碱木素的液化过程来制备酚类化合物.对硅酸铝用量、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溶剂体积与溶质质量比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条件为:硅酸铝用量为绝干碱木素质量的4%,加热时间1h,加热温度270℃,溶剂(丙三醇)体积与溶质(蔗渣碱木素)质量比为6mL/g,此条件下酚类化合物的总得率为54.10%(相对于碱木素干重),所得酚类产物的主要成分是2,6-二甲氧基苯酚、2-甲氧基苯酚和苯酚.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碱木素反应前后的官能团结构,发现:在硅酸铝的催化下,加热温度达270℃时,木素结构中的脂肪族侧链与苯环分离,大量β位的醚键会因为高温和酸的共同作用而发生断裂,少量α位的醚键同样会发生断裂并随着脂肪族侧链的断裂而生成苯酚.
乳化剂对核壳含氟苯丙乳胶粒形貌及涂膜润湿性的影响
徐桂龙 邓丽丽 文秀芳 皮丕辉 郑大锋 程江 杨卓如
2011, 39(1): 7-1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2
摘要
(
517
)
PDF
(378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选用3种乳化剂体系(SDS/OP-10,DNS-86,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制备含氟苯丙乳液,研究其对合成核壳含氟苯丙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和乳液涂膜疏水疏油性的影响.利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水/油接触角测试对所制备乳液的乳胶粒形貌、化学组成、涂膜表面元素信息和疏水疏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SDS/OP-10乳化体系制备得到的乳液乳胶粒呈雪人型结构,而选用DNS-86乳化剂体系、DNS-86与含氟乳化剂复配的乳化剂体系制备得到的乳液的乳胶粒呈规整的核壳结构;具规整核壳结构乳胶粒的乳液有利于乳液涂膜表面氟元素的富集,在乳胶粒形貌和乳化剂体系的共同作用下,DNS-86和含氟乳化剂复配的乳化剂体系具有最好的疏水疏油性.
功能化聚丙烯酸酯乳液的表面改性及产物性能
廖文波 瞿金清 李忠 陈焕钦
2011, 39(1): 12-17,2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3
摘要
(
463
)
PDF
(458KB) (
9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丙烯酸酯单体添加量达到70%时,加入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剩余单体发生共聚制备表面SiOH功能化聚丙烯酸酯乳液(PAES),再与正硅酯乙酯(TEOS)发生sol-gel反应,在聚合物乳液的表面形成Si-O-Si交联键,制备PAES/SiO2杂合乳液。透射电镜(TEM)图显示乳胶粒表面被一层无机硅覆盖。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KH570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了共聚,加入TEOS后,发生了sol-gel反应,形成了Si-O-Si键。通过考察KH570和TEOS浓度对杂合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发现:PAES杂合乳液的平均粒径随KH570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KH570=3 wt%,PAES涂膜的耐水、耐乙醇性能和光泽最佳。PAES/SiO2杂合乳液粒径随着TEOS浓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涂膜的耐水、耐乙醇性能、硬度和光泽等性能指标在TEOS=30 wt%时为最佳,杂合涂膜表面存在连续的聚丙烯酸酯组分、硅低聚物组分和形成Si-O-Si交联结构的硅组分。热失重(TGA)曲线说明,PAES/SiO2杂合涂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能。
纸浆漂白过程流中非过程锰元素的表征及富集
张学金 李友明 侯轶 陆瑞江
2011, 39(1): 18-2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4
摘要
(
569
)
PDF
(1237KB) (
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S) 对纸浆漂白过程流中非过程锰元素进行分析和表征,并研究了其在纤维素纤维中的富集规律.研究发现,新制锰是由Mn3O4、Mn(OH)2和7Mn(OH)2?2MnSO4?H2O组成的片状晶体,陈化锰是由Mn3O4、MnSO4?H2O组成的颗粒状晶体;0~18.18 μmol/gcellulose范围内,纤维素纤维吸附的锰元素与过程流的锰元素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陈化锰的纤维吸附率为40%,高于新制锰的纤维吸附率25%,其纤维饱和吸附量为7.66 μmol/gcellulose.Freundlish方程可以较好的拟合非过程锰元素在纤维素纤维上的等温吸附线,陈化锰的吸附线1/n为0.65,小于新制锰吸附线的1/n,0.81,而㏒K则明显增加.
基于CFD的高浓漂白塔塔底S型卸料器的流场研究
曾劲松 陈克复 李军 徐峻
2011, 39(1): 24-2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5
摘要
(
512
)
PDF
(413KB) (
10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Fluent软件的欧拉粒子多相流模型、κ-ε湍流方程结合滑移网格运算法则(SG),在分析稀纸浆的绝对压力云图、水的速度矢量图、纸浆纤维的体积分数的基础上,对高浓纸浆漂白塔塔底卸料系统的S型卸料器及其稀释区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瞬态模拟.结果表明:该卸料器的几何形状有利于卸料,而且卸料均匀、彻底;转速、黏度、密度、颗粒直径对卸料效果都有影响,其中转速的影响最大;水的切向、径向、轴向速度分量与粒子图像速度仪(PIV)测量的数据相吻合,说明欧拉粒子多相流模型和SG技巧组合起来能够很好地描述和研究S型卸料器及其稀释区的流场.
龙须草稀酸预水解过程中糖类组分的溶出规律
唐杰斌 陈克复 徐峻 李军
2011, 39(1): 30-35,4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6
摘要
(
493
)
PDF
(460KB) (
11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龙须草稀酸预水解过程中温度、时间、稀酸初始质量浓度与戊糖、己糖溶出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有助于糖类组分的溶出;在不同温度下,戊糖和己糖的溶出率均随水解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戊糖、己糖的溶出率与预水解因子呈良好的函数关系;随着稀酸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戊糖和己糖的溶出率增加;拟合发现,戊糖、己糖的溶出率和稀酸初始质量浓度也存在着良好的函数关系.据此总结出了龙须草稀酸预水解过程中戊糖和己糖溶出规律的经验模型,经验证发现,该模型是准确的和有效的.
苯并三氮唑和磷酸钠对锌的协同缓蚀
柳松 钟燕 蒋荣英 肖睿 冯自平
2011, 39(1): 36-4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7
摘要
(
463
)
PDF
(391KB) (
1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和扫描电镜(SEM)等方法, 研究了在17 wt% (0.534 mol l-1) 四丁基溴化铵(TBAB)溶液中, 苯并三氮唑(BTA)和Na3PO4 (SP)单独和复配使用时对锌腐蚀的抑制作用. 添加缓蚀剂后, 腐蚀电流密度减小, 电化学反应电阻变大, 表明BTA和Na3PO4以及复配物对锌在TBAB溶液中具有缓蚀作用. 研究发现, BTA与Na3PO4的缓蚀协同作用显著. 0.1 g l-1 BTA和1 g l-1 Na3PO4复配的缓蚀效率高于93% (由不同的测试方法均可得到).两者复配的缓蚀机理可能是Na3PO4在锌的表面形成含有ZnO、Zn(OH)2和Zn3(PO4)2的保护层, 而BTA可以吸附在该保护层的表面或者是镶嵌在保护层的内部, 从而增加了对锌的保护能力.
高温熔融盐壳管式相变换热器的传热特性
左远志 丁静 杨晓西
2011, 39(1): 42-4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8
摘要
(
575
)
PDF
(395KB) (
11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高温熔融盐壳管式相变换热器的同心套管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分析了在考虑相变区域自然对流条件下,熔融盐流体与相变材料的物性参数、内管进口温度与进口流向等因素对液相率与熔化时间的影响,并在熔融盐传热-蓄热实验平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考虑相变区域自然对流时,总的熔化时间减少16.2%;模拟得到的壳侧相变材料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趋于一致.结果表明,可采用熔融盐相变区域特殊测点温度超过相变材料的熔点,并升至与内管流体进口温度相近时所耗费的时间作为壳管式相变换热器内相变材料完全熔化的判据.
锆酸锂的制备、表征及吸附CO2的模拟
袁文辉 梁杰 李莉
2011, 39(1): 48-52,6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09
摘要
(
519
)
PDF
(385KB) (
1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Li2ZrO3的稳定性及吸附速率,采用柠檬酸-乙二醇络合法,以硝酸锂、硝酸氧锆为原料制备了纯Li2ZrO3超细晶体粉末.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分析了前躯体的热分解过程,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对Li2ZrO3的前驱体及Li2ZrO3晶体粉末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焙烧温度和时间对其四方晶粒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下焙烧150min,制备出的Li2ZrO3超细晶体粉末具有规整、均匀的四方晶相;Li2ZrO3晶体粉末在程序升温和高温恒温状态下吸附CO2的最佳温度为600℃,在此温度下,当CO2流量为45 cm^3/min时,90 min内样品吸附CO2的量可达吸附剂质量的23.7%,吸附速率较快.文中还建立了吸附模型的新解法,并利用Li2ZrO3吸附CO2的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钟振声 樊丽妃 黄继兵
2011, 39(1): 53-5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0
摘要
(
575
)
PDF
(334KB) (
14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广西玉林市互叶白千层茶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测试了该种茶树油的理化常数,并将结果与ISO国际标准进行了比较;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对该种茶树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混合药剂法测得了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后考察了培养基pH值、食盐和蔗糖对该种茶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发现:非特征成分桉叶素的相对含量高达72.49%,而特征成分4-松油醇只有0.78%;该种茶树油的大多数理化常数均不在ISO国际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4.00mL/L,显示其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在pH=5~10范围内,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一定用量的食盐及蔗糖与该种茶树油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抑菌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该互叶白千层茶树极有可能发生了变种,但其抑菌活性得到了保持.
高取代度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法快速测定
叶君 张燕兴 熊犍
2011, 39(1): 58-6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1
摘要
(
610
)
PDF
(319KB) (
10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高取代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取代度的紫外光谱测定方法.首先利用CMC与Cu(Ⅱ)反应,得到CMC-Cu(Ⅱ)溶液的紫外吸光值随稀硫酸铜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发现该曲线可划分为3个区,其中Ⅰ区是CMC链上的羧基与Cu(Ⅱ)离子按照化学计量反应生成配合物的区域,且符合Lambert-Beer定律.将Ⅰ区曲线拟合得到一条直线,当相关系数达0.990时,可通过该曲线与拟合直线的吸光值最大处交点所对应的硫酸铜溶液体积计算得到CMC的取代度.该方法对于取代度大于0.80的CMC具有高的取代度测量准确性,测定结果与国标方法误差在1.7%~3.5%之间,且具有样品用量少、简单、快速的特点.
空气氧化对钢液成分直接测量的影响
姚顺春 陆继东 李俊彦 陈凯 潘圣华 董美蓉 李军
2011, 39(1): 63-6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2
摘要
(
506
)
PDF
(334KB) (
1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搭建了一套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钢液成分直接测量实验系统,针对钢液表面被空气氧化的问题进行了实验,评估了氧化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氩气作为保护气,对比分析了不同氩气流量下,钢液内各元素谱线强度和测量稳定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钢液氧化会令大部分合金元素在表面富集,从而使相关谱线的相对强度增大,因此不宜在大气环境下进行钢液成分的直接测量;而选择合适流量的氩气作为保护气可以实现稳定的钢液成分直接测量.
环境科学与技术
放电等离子体驱动下甲醛的光催化降解
陈砺 区瑞锟 严宗诚 王红林 马振
2011, 39(1): 68-7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3
摘要
(
589
)
PDF
(430KB) (
13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结合TiO2光催化剂降解甲醛气体,在不同的放电电压下考察了催化剂载体、焙烧温度以及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对甲醛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γ-Al2O3光催化剂的填充能显著提高甲醛的降解率和产物的选择性;甲醛降解率随放电电压的升高而增大,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当焙烧温度为400℃、放电电压为20.7 kV时,甲醛降解率高达83.8%;放电等离子体驱动锐钛矿型TiO2对甲醛的降解效率要优于驱动金红石型TiO2;在TiO2上掺杂Mn离子后,甲醛降解率比等离子体单独作用时提高了45.7%,同时其降解产物中CO/CO2比值以及O3生成量分别降低了42.5%和39.4%。
交联壳聚糖的制备及对聚半乳糖醛酸的吸附
刘凯 何北海 黎小敏 赵光磊
2011, 39(1): 74-78.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4
摘要
(
543
)
PDF
(351KB) (
10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有效去除造纸白水中的阴离子垃圾,提高造纸白水的回用性。本文首先制备了壳聚糖微球,并利用戊二醛进行改性,对壳聚糖微球及其改性物吸附聚半乳糖醛酸的初步条件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戊二醛与壳聚糖微球的交联反应很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随着聚半乳糖醛酸溶液pH值的增大,壳聚糖微球及其改性物对聚半乳糖醛酸的吸附量先逐渐减小后增大,但在同一pH值下,改性壳聚糖微球的吸附量比壳聚糖微球的大。另外,随着氯化钠浓度的逐渐增加,壳聚糖微球及其改性物对聚半乳糖醛酸的吸附量迅速降低,但在同一氯化钠浓度下,改性壳聚糖微球的吸附量比壳聚糖微球的稍大。
UV/Fenton氧化技术深度处理漂白废水
王兆江 陈克复 李军 王强
2011, 39(1): 79-83,9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5
摘要
(
473
)
PDF
(403KB) (
11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UV/Fenton氧化技术对混凝-厌氧污泥处理后的漂白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去除残余污染负荷并降低废水的生物抑制性.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反应体系参数,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研究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历程.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pH3.8、H2O2用量30 mmol/L、H2O2/Fe(Ⅱ)物质的量比60∶7、反应时间120 min,在该条件下,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最大值88.2%.同时发现:漂白废水中的芳香化合物、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化物等有毒物质与Fenton试剂产生的.OH自由基发生氧化反应而降解为低分子质量的有机酸;UV/Fenton处理后废水的生物抑制性明显降低,可生化指数大幅提高.
机械工程
滚压对6061铝合金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
夏伟 李风雷 唐正强 周照耀 赵婧
2011, 39(1): 84-8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6
摘要
(
553
)
PDF
(440KB) (
10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一种恒力式滚压工具,依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车削进给量、滚压力和滚压次数为自变量,以在SRV IV实验机上实现的100℃下的无润滑条件和润滑条件下的微动磨损体积为响应值,对6061铝合金进行滚压后的微动实验,推导出了非平面微动磨损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对微动实验中的摩擦系数、试样初始表面粗糙度和磨斑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无润滑条件下,滚压不能明显提高微动磨损性能;而在润滑条件下,滚压试样的平均微动磨损体积比未滚压试样的减少21.5%;在最优滚压参数(切削进给量为0.10mm/r,滚压力为60N,滚压1次)下,可以得到最小的微动磨损体积,仅为未滚压试样平均微动磨损体积的46.2%.
铝合金预拉伸板残余应力场的评估模型
吴运新 龚海 廖凯
2011, 39(1): 90-9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7
摘要
(
529
)
PDF
(311KB) (
12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铝合金厚板内部残余应力检测难、预测难、控制更难的问题,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运用裂纹柔度法检测了7075铝合金预拉伸板的内部残余应力,总结了其分布规律,根据厚板内部的应力分布特点,构造了应力分布线型函数;运用非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关键点应力值与淬火板表面应力的关系,构建了预拉伸板残余应力场评估模型.结合测试得到的淬火板表面应力和回归得到的关键点应力值,重构预拉伸板残余应力场.对某厂生产的预拉伸板进行的残余应力评估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导电加热小孔钻削的温度仿真与试验研究
徐兰英 伍强 胡小芳 叶邦彦 李玉忠
2011, 39(1): 95-9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8
摘要
(
486
)
PDF
(335KB) (
9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非稳态热传导温度场建立钻削温度的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钻削区平均温度,得出切屑和工件的温度场分布.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切削速度、进给量和钻头直径等对钻削温度的影响,利用K型热电偶测量工件材料钻削区的平均温度.有限元模拟的温度数值与实测数值吻合,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采用正交试验对不锈钢1Crl8Ni9Ti在导电加热钻削下的钻削温度进行拟合,获得了导电加热钻削温度的经验公式,发现对钻削温度影响最大的是切削速度,进给量次之,直径的影响最小.
压铸充型过程的SPH方法建模及数值模拟
曹文炅 周照耀 何毅 吴菲
2011, 39(1):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19
摘要
(
518
)
PDF
(442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欧拉描述的数值方法在求解压铸充型过程自由表面问题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为提高自由表面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本文建立了基于纯拉格朗日描述的压铸充型过程SPH方法计算程序. 引入Monaghan边界模型建立了型腔壁面边界条件, 通过划分入流区域粒子和流体粒子实现了入流边界条件. 采用本程序计算了M.Schmid验证模型, 并分别与实验结果以及FDM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SPH方法计算结果更好地捕捉了充型阶段自由表面分布, 并准确获得了充型形成的空穴的位置和大小.
微凹坑形状对试件表面摩擦特性的影响
于海武 王晓雷 孙造 袁思欢
2011, 39(1): 106-110,12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0
摘要
(
460
)
PDF
(901KB) (
1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微凹坑形状对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在试件表面分别加工了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的微凹坑阵列,利用往复式摩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微凹坑面积及深度的条件下,每种形状的微凹坑表面织构都存在一个最优的面积率使得摩擦面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通过对各形状微凹坑最优面积率下的减摩效果进行比较,椭圆形微凹坑表现出了最好的减摩效果,在试验载荷200 N、转速400 r/min时,与无织构表面相比可降低摩擦26.3%。但是,随着试验载荷的增大,这种减摩效果明显减弱,显示出在高载荷条件下利用表面织构降低摩擦的难度要高于低载荷条件。
剩余压紧力条件下滑靴副的油膜特性及功耗
孙毅 姜继海 刘成强
2011, 39(1): 111-11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1
摘要
(
697
)
PDF
(407KB) (
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考虑滑靴高速旋转时底面会形成热楔支承力的基础上,利用求解高次微分方程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剩余压紧力状态下柱塞泵的滑靴底面的油膜模型,通过Matlab编程精确描述了剩余压紧力状态下滑靴油膜的动态特性,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滑靴的油膜厚度与负载、转速的关系,推导了滑靴高速运行所造成的功耗损失,同时分析了负载和转速变化对滑靴功耗损失的影响,并对二者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转速的提高不仅会增大剪切流的损失,而且会增大压差流的损失,因此相对于负载的影响,转速对功耗损失的影响要大很多.
非等模数非等压力角行星齿轮系的动力学均载特性
叶福民 朱如鹏 鲍和云 靳广虎
2011, 39(1): 117-12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2
摘要
(
587
)
PDF
(427KB) (
1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立了非等模数非等压力角NGW型行星齿轮系的计算模型,针对各齿轮的偏心误差和齿频误差,运用当量啮合误差原理和浮动构件的动力平衡关系,推导出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对方程进行求解并将其与等模数等压力角齿轮系进行比较,同时讨论了太阳轮(或内齿轮)压力角、齿轮误差对该系统均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非等模数非等压力角行星齿轮系设计时,通过确定合适的齿轮压力角,能够使系统具有较好的均载特性;太阳轮浮动支撑机构可以改善系统均载性能;转速对系统的均载有较大的影响,相同转速下的非等模数非等压力角设计有着较好的均载效果。
多属性群决策视角下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
张敏 肖人彬
2011, 39(1): 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3
摘要
(
489
)
PDF
(321KB) (
9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虚拟企业组建过程中,合作伙伴的选择关系到虚拟企业的成败.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基于逼近理想点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属性值为区间数的伙伴选择多属性群决策模型.根据不同决策者对属性赋权的不同,得出候选企业相对于决策者个体理想点的接近度;根据决策者权威性的不同,得出候选企业相对于群体理想点的接近度,并据此对候选企业排序.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该方法是合理和有效的.
汽车工程
三维非线性轮胎的五刚特性仿真
臧孟炎 许玉文 周涛
2011, 39(1): 129-13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4
摘要
(
594
)
PDF
(329KB) (
13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忽略胎面花纹形状,利用Rebar单元模型模拟帘线-橡胶复合材料,建立175/65R14型子午线轮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轮胎橡胶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等因素,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全面分析了接地轮胎在径向载荷、侧向载荷、纵向载荷、扭转力矩等作用下的变形情况,揭示了轮胎的五刚仿真特性.结果发现,径向、侧向、纵向和包覆刚度特性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扭转刚度特性的趋势与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小于试验结果;总体而言,该仿真方法是有效的.
基于拟合波型的正面碰撞胸部减速度比较计算
田晟 黄向东 杨蔓 陈金华
2011, 39(1): 134-14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5
摘要
(
550
)
PDF
(442KB) (
1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正面碰撞车体结构和乘员约束系统设计中,需要把复杂的减速度拟合成简化的波型以利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通过计算ESW、TESW和EDTW三种简化波型,得出 EDTW积分得到的速度和位移曲线与实际曲线拟合的最好;同时比较了基于ESW、TESW和EDTW的胸部减速度,基于TESW的胸部减速度峰值与实际胸部减速度峰值最接近。提出采取EDTW包络线和取TESW平均值方法来设计目标车的思路,利用组合“拟合”方案,进行基于EDTW的车体结构设计和基于TESW的乘员约束系统设计。结果表明:简化的拟合波型TESW和EDTW都有各自的优势可以用来指导目标车正面碰撞安全的初步设计,使得胸部减速度符合设计的目标。
汽车DYC系统的二阶滑模控制
王伟达 张为 丁能根 李宏才
2011, 39(1): 141-146,1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6
摘要
(
550
)
PDF
(464KB) (
1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通过制动力或驱动力在车轮上的分配产生维持车辆稳定行驶所需的附加横摆力矩,以提高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本文的DYC控制采用常用的递阶结构,上层控制器根据横摆角速度实际值与目标值之差确定维持车辆稳定行驶所需的目标横摆力矩,而下层控制器通过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实现该横摆力矩。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设计了作为上层控制器的二阶滑模控制器(SOSM),其控制输入为附加横摆力矩。附加横摆力矩依靠制动部分车轮实现,并由下层控制器进行车轮滑移率调节。在MATLAB /Simulink和ve-DYNA车辆动力学仿真环境下建立了汽车DYC硬件在环和驾驶员在环试验台,并采用该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DYC控制策略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在极限工况下可较好地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
柴油机EGR温度的智能控制策略
王惜慧 黄正展 赵荣超 黄旭为 刘珐
2011, 39(1): 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7
摘要
(
527
)
PDF
(325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样本柴油机排气温度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柴油机台架实验采集柴油机转速、负荷、油耗、排气温度等参数作为神经网络模型学习样本,使用实验数据对所建立模型进行训练,并对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实验样机的排气温度变化规律,在测试数据范围内,排气温度辨识误差小于1.0%,满足计算要求.最后将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与模糊推理结合,实现了柴油机排气再循环温度的智能控制.
基于准维双区模型的LPG内燃机燃烧参数分析
陆国祥 李礼夫
2011, 39(1): 152-15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1.01.028
摘要
(
546
)
PDF
(325KB) (
8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液化石油气(LPG)内燃机的动力性能,揭示LPG内燃机燃烧过程中化学能、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关系,以某型号的LPG内燃机为对象,通过LPG准维双区燃烧原理的分析,建立了LPG内燃机准维双区燃烧模型.通过对燃烧模型的仿真,获得了气缸压力、已燃混合气温度与曲轴转角的关系曲线,并与LPG内燃机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误差不超过5%,表明此燃烧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LPG内燃机燃烧过程的气缸压力和已燃区温度随曲轴转角的变化.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