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08年 第3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8-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化学化工
有机溶胶法制备Pt/C催化剂的影响因素
廖世军 谌敏
2008, 36(11): 1-6.
摘要
(
557
)
PDF
(417KB) (
10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了有机溶胶法制备催化剂的过程中,碳载体的预处理、反应气氛、还原温度以及起始还原pH值等因素对制得的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温度下对碳载体进行热处理可以显著改善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提高催化剂的性能,最佳的处理温度为300℃;在氮气气氛下制备的催化剂的性能明显优于在空气气氛下制备的催化剂;一般情况下,较低的还原温度有利于获得分散度较高的催化剂,最佳的还原温度为140℃左右,高于此温度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有下降趋势;最佳的起始pH值为11左右.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Pt/C催化剂对甲醇氧化的电化学性能优于商品Pt/C催化剂.
Al
2
O
3
-H
2
O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
朱冬生 李新芳 汪南 王先菊 李华 杨硕
2008, 36(11): 7-11.
摘要
(
595
)
PDF
(332KB) (
8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Hotdisk热物性分析仪测量了Al
2
O
3
-H
2
O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探讨了pH值、分散剂加入量和纳米粒子含量对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的pH值和分散剂加入量能显著提高水溶液中Al
2
O
3
表面Zeta电位的绝对值,增大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悬浮液分散稳定性较好,导热系数较高;从分散稳定和导热系数提高两个方面来考虑,最佳pH值为8.0左右;在0.10%Al
2
O
3
-H
2
O纳米流体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最佳加入量为0.10%.Al
2
O
3
-H
2
O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随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且大于现有理论(Hamihon-Crosser模型)预测值.
热孤子与微细通道相变传热研究
罗小平
2008, 36(11): 12-16.
摘要
(
750
)
PDF
(288KB) (
9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微槽流动相变传热,在给出气泡平衡半径及初值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气泡在微槽中演化半径的系综公式,结合气泡生长随机变量的相关性得出了气泡在微槽中生长所满足的随机微分动力方程,由方程的定态解进一步得出了微槽中气泡生长系统的势能及概率密度函数随半径的演化规律.根据微槽中反应气泡热通量的热孤子表达式,从理论上获得了以核态沸腾为主的微槽相变传热计算公式,并对具有23条平行的0.3mm×2mm微槽进行了相变传热实验.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较吻合,误差小于7%,验证了该公式的可行性.
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及流阻性能
高学农 邹华春 王端阳 陆应生
2008, 36(11): 17-21,26.
摘要
(
788
)
PDF
(390KB) (
11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截面短长轴比(B/A=0.27~0.47)和扭曲比(即导程与直径比,S/de=17.19—50.62)的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均随B/A值和S/de值的增大而减小,但随B/A值的增加而减小得更快,B/A值对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的管内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更大;在相同雷诺数和普朗特数下,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管内的努塞尔数为光滑管的1.3~2.5倍;阻力系数为光滑管的1.2~1.5倍.文中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扭曲比螺旋扁管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的准数方程式,其最大误差分别是12%和6%,从而为该类型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氢气中氧气的钯催化去除
曾力丁 朱冬生 王春华 谢振
2008, 36(11): 22-26.
摘要
(
607
)
PDF
(343KB) (
11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采用超声波浸渍法制备不同钯含量的催化剂,用于氢气中微量氧气的去除.研究了反应过程中催化剂钯含量和氢气空速对出口氧气含量的影响,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对催化床层反应区域进行了检测.研究发现,随空速增大,氧气转化率降低;出口氧含量曲线在空速为10~12s
-1
和15~17s
-1
两处出现拐点,且钯含量越高,拐点越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在氢氧催化反应中,内扩散为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当钯含量高于0.20%时,提高钯含量对催化反应影响不明显;采用较低的钯含量、较小的颗粒、较大的催化剂装填量有利于提高除氧反应效率.
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光催化剂TiO
2
去除甲苯
黄碧纯 杨岳 张晓明 叶代启
2008, 36(11): 27-33.
摘要
(
587
)
PDF
(445KB) (
9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NTP-P)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中的甲苯气体,考察了在等离子体光催化体系中添加O
2
、Ar情况下,该体系去除甲苯的作用机理,包括反应机理及宏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发射紫外光的氮等离子体场(NTP-P-O
2
/N
2
)中和发射可见光的氩等离子体场(NTP-P-Ar)中,TiO
2
均能提高体系的甲苯去除率,说明等离子体场中产生的紫外光和高能电子均能激活光催化剂TiO
2
;NTP-P-Ar体系中的甲苯去除率较NTP-P-O
2
/N
2
体系中的约提高5%,说明等离子体场中高能粒子对甲苯降解性能的影响要强于紫外光的影响.文中还采用经典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体系降解甲苯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2-甲基吡啶的合成工艺
邹华生 潘学敏 林岗
2008, 36(11): 34-37,44.
摘要
(
684
)
PDF
(296KB) (
1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探讨了以乙炔和乙腈为原料制备高纯度2-甲基吡啶的合成工艺,通过实验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乙炔压力为1.1MPa、乙炔耗用量为7.332g、反应温度为180℃、有机钴类催化剂用量为200mg、反应时间为12h时,2-甲基吡啶收率可达50.88%.反应生成的混合溶液经过滤、间歇精馏制得含量大于98%的2-甲基吡啶产品.该工艺操作简单,收率较高,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檀香叶抽提物成分的Py-GC/MS分析
彭万喜 张宁南 张党权 徐大平 武书彬
2008, 36(11): 38-44.
摘要
(
692
)
PDF
(459KB) (
9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大量檀香叶被遗弃而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问题,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研究檀香叶抽提物高品位资源化利用的前景.Py-GC/MS分析结果表明:檀香叶苯/醇抽提物主要包含16-三十烷酮(8.69%)、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8.49%)、十六酸(5.38%)、吡嗪(4.01%)、环辛二十四烷(3.89%)、苯酚(3.19%)等118种化合物,檀香叶丙酮抽提物主要包含3-羽扇酮(39.35%)、蒲公英甾醇(7.60%)、β-谷甾醇(5.38%)、蒲公英萜醇(3.42%)、乙醛(2.37%)、(5α)-雄甾-6-酮(2.36%)等48种化合物.说明檀香叶抽提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成分和名贵香料,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而且可用作生物能源.
聚氨酯-环氧树脂-松香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郭文杰 傅和青 黄洪 陈焕钦
2008, 36(11): 45-50.
摘要
(
701
)
PDF
(425KB) (
9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聚已内酯二醇、甲苯二异氰酸酯、二羟甲基丙酸为基料,三羟甲基丙烷为交联剂,采用环氧树脂和松香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制备出环氧树脂和松香改性的聚氨酯复合乳液.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粒度分析仪、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乳液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中的羟基与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生成了氨基甲酸酯基,同时环氧基进行了开环反应,接枝到聚氨酯分子上;松香中的羧基也参与了体系的反应,最终形成了环氧和松香改性水性聚氨酯;环氧树脂和松香含量增大,都会导致乳液粒径增大;改性后聚氨酯复合乳液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达7.43×10
5
;三羟甲基丙烷用量对剥离强度有显著影响,其用量以不超过2.7%为宜;改性后聚氨酯的相容性好,其胶膜分解温度高达260℃,说明采用该乳液制成的胶粘剂对多种复合薄膜具有较强的粘接能力.
间歇反应过程的动态优化与集成控制
周华 钱宇 李秀喜 许亮
2008, 36(11): 51-56.
摘要
(
583
)
PDF
(406KB) (
13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达到间歇反应动态安全性能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双重目标,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解间歇反应过程的优化问题,结合通用模型控制算法实现间歇过程的动态优化和集成控制.首先将间歇反应过程分解成动态优化模型及过程控制模型,然后通过动态优化与闭环控制策略集成,同时考虑不确定参数的影响,来提高间歇过程的产品质量及运行安全性.将该方法应用于连串放热反应的间歇过程,结果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正确性.
周期性混沌混合自相似行为的表征
徐百平 瞿金平 宋建 谢芳 彭响方
2008, 36(11): 57-62.
摘要
(
597
)
PDF
(328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Galerkin方法,得到了方腔内高黏度流体上下盖振动拖动下的瞬时速度场近似解析解.建立了混合过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4阶Runge-Kutta方法进行示踪剂数值积分追踪,得到了示踪剂构型随时间的变化.流场表现出对初始位置的敏感特性,证实了方腔内周期性混沌的存在.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同一位置出发的不同取向的流体微元,其界面拉伸增长随时间达到渐近分布,并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增长,长度之比不再发生变化.不同初始位置的示踪剂界面拉伸表现出自相似行为,示踪剂界面的几何特征也表现出了这种自相似性.
超声作用对马铃薯淀粉糊凝胶特性的影响
李琳 林静韵 李坚斌 陈玲 李冰 李晓玺
2008, 36(11): 63-67.
摘要
(
639
)
PDF
(372KB) (
12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超声场对淀粉糊凝胶特性的影响,以马铃薯淀粉糊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仪考察了不同超声场条件与不同淀粉糊浓度对马铃薯淀粉糊凝胶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超声场中马铃薯淀粉糊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糊经超声作用后,所形成凝胶的凝胶性质有显著变化;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和声强的增加,所形成凝胶的凝胶强度降低,且淀粉糊浓度越小,凝胶强度下降的程度越显著.超声场对马铃薯淀粉糊凝胶强度的影响主要在于超声会引起淀粉糊微观结构的变化,超声作用前马铃薯淀粉糊的网络结构完善,因此凝胶性质较好;超声作用后马铃薯淀粉糊的微观结构较为松散,组织呈团状聚集,故凝胶性质较差.
木薯羧酸酯两性淀粉的制备与合成机理
罗明辉 陆恩锡 张本山
2008, 36(11): 68-73.
摘要
(
557
)
PDF
(424KB) (
8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交联、氧化和醚化反应制备羧酸型两性淀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胶体滴定等方法对该淀粉进行表征,并研究了该两性淀粉的合成机理.结果表明:该淀粉的阴、阳离子取代度分别达到0.018和0.033,50℃、6%该两性淀粉糊的黏度为258mPa·s;淀粉羧基离子与淀粉氧负离子存在竞争反应.文中还从微观角度阐明了这些改性反应并未影响淀粉的结晶结构.
超声处理下水相介质中高链玉米淀粉糊的性质
罗志刚 扶雄 罗发兴 何小维 涂雅俊
2008, 36(11): 74-78.
摘要
(
585
)
PDF
(364KB) (
12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超声波对高链玉米淀粉固含量为30%的淀粉乳进行处理,运用Brabender黏度仪及旋转黏度计对处理前后的淀粉糊性质进行研究,以探讨超声处理前后高链玉米淀粉的糊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超声功率的增大,起糊温度没有变化,峰值黏度降低,C型Brabender黏度曲线没有改变;超声处理使淀粉糊的冷稳定性增强,凝沉性减弱;不同超声功率处理的高链玉米淀粉糊均为假塑性流体;超声处理后高链玉米淀粉糊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升高而降低,剪切稀化随体系浓度提高而增强;超声处理后淀粉糊的触变性随超声功率的增大而减小.
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苏健裕 陈玲 杨连生 李晓玺 余龙
2008, 36(11): 79-84.
摘要
(
552
)
PDF
(359KB) (
10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异氰酸酯(MDI)为相容剂,采用共混挤出技术制备不同含量的聚己内酯与淀粉的共混产物(SPCL),通过X射线衍射及DSC研究SPCL的结晶性质和非等温结晶行为,分别用Ozawa法和Mo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SPCL的结晶程度降低;淀粉在SPCL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加快了聚己内酯(PCL)的结晶速度,但对PCL的结晶程度起抑制作用.建模结果表明,Ozawa法适于处理纯PCL的非等温结晶行为,但不适于处理SPCL共混物,而Mo法对PCL和SPCL共混物均适用.
食品科学与技术
强脉冲电场处理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曾新安 资智洪 杨连生
2008, 36(11): 85-90.
摘要
(
650
)
PDF
(399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强脉冲电场(电场强度0~50kV/cm)处理花生油,分别测定了不同贮藏期花生油酸价、过氧化值和羰基价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GC-MS以及GC对脂肪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强脉冲电场处理后,花生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羰基价无明显变化;在贮藏期油样发生氧化酸败,各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强脉冲电场处理有效降低了其氧化速率.强脉冲电场处理对花生油的成分有一定影响,超过40kV/cm的电场处理能一定程度上保留脂质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及营养价值.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提高红曲黄色素的色调
周波 杨玲 崔思颖 王菊芳 梁世中
2008, 36(11): 91-95,100.
摘要
(
569
)
PDF
(384KB) (
11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选定葡萄糖、玉米粉、氯化钙、蛋白胨、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铵等6个因素,用响应面法优化红曲霉突变株(Monascus anka mutant MYM2)的发酵培养基,提高红曲色素中的黄色素色调.研究发现,葡萄糖、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对红曲黄色素色调的影响较显著,其对色调影响的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14.2、6.7和5.7g/L,红曲黄色素理论色调值为4.58.根据模型方程,重复实验5次,色调平均值为4.21,实验值与模型回归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在可信度区域内,此时黄色素色价达88.14U/mL.
土木建筑工程
湿热地区城市热环境评价指标的简化计算方法
张磊 孟庆林 赵立华 张宇峰
2008, 36(11): 96-100.
摘要
(
598
)
PDF
(346KB) (
10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湿球黑球温度在实测和数值计算中较难获得的问题,于夏季在湿热地区广州收集了空气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黑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和湿球黑球温度等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与湿球黑球温度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可以用作湿球黑球温度的简化计算参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的关联式与实测湿球黑球温度的相关性较高,并且满足多元线性回归的各项检验,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在城市热环境的实测评价和数值预测过程中,作为湿球黑球温度的简化计算方法来使用.
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
苏成 陈海斌
2008, 36(11): 101-107.
摘要
(
608
)
PDF
(463KB) (
1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跨度桥梁跨越尺度较大,其墩柱基础所处地质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墩柱间的地震动输入存在时间差,因此在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需考虑多点激励效应.文中基于大质量法的计算原理,在通用有限元程序Strand7平台上实现了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一座主跨428m的三跨连续中承式钢拱桥在一致激励、行波激励和多点激励下的地震反应规律.结果表明,行波激励和多点激励对大跨度拱桥的地震反应有较大影响,应予以考虑.
影响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敏感因素
徐勋 任伟平 强士中
2008, 36(11): 108-113,120.
摘要
(
634
)
PDF
(489KB) (
1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四渡河悬索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大跨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的空间动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基于Leger的大质量法(LMM)和基于拟静力位移概念的多支承激励下的非线性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对该桥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空间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土-桩-桥相互作用和中央扣设置方式对大跨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桩-桥相互作用对悬索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与地震动输入方式密切相关,受水平地震波影响较大,而受竖向地震波的影响很小;一对柔性中央扣对加劲梁的纵桥向位移和应力响应均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刚性中央扣和3对柔性中央扣对限制加劲梁的纵桥向位移的作用显著,但是由此导致了结构地震应力响应的显著增加.
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的归一化
孙晓立 莫海鸿 杨敏
2008, 36(11): 114-120.
摘要
(
506
)
PDF
(441KB) (
10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拔桩常被应用于地下构筑物的抗浮和受较大弯矩作用高耸构筑物的基础.相对于抗压桩而言,国内对抗拔桩变形分析方法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数已有分析方法都过于复杂,不便于实际工程应用.文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标准化参数将毫无规律的抗拔桩荷载-位移曲线族归一化为单一曲线,然后利用回归公式拟合该曲线,并将回归公式扩展到层状土体中.通过模型试验和现场试桩试验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简化方法不但可以简化抗拔桩的变形计算,而且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也较为吻合.
MPA法与Pushover法的准确性对比
马千里 叶列平 陆新征
2008, 36(11): 121-128.
摘要
(
600
)
PDF
(519KB) (
13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多模态Pushover法(MPA法)考虑了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Pushover法只考虑结构第一振型的不足.为了对MPA法与传统Pushover法的准确性进行对比,文中以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为基准,基于两个普通的六层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纤维模型,对MPA法和不同侧力模式的Pushover法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与Pushover法相比,MPA法对中短周期结构最大弹塑性位移响应的预测具有较高精度,但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的预测误差仍较大.
材料科学与技术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与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水解共缩聚
刘述梅 傅轶 张臣 陈俊 叶华 赵建青
2008, 36(11): 129-133.
摘要
(
636
)
PDF
(340KB) (
14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与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在甲苯/水/盐酸、四氢呋喃/水/盐酸、乙醇/水/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四甲基氢氧化铵4个体系中的水解共缩聚,通过界面聚合、溶液聚合、分散聚合、乳液聚合分别得到树脂状、粒径200nm的微球、粒径3μm的微球和乳液状的聚氨丙基/苯基倍半硅氧烷(PAPQ),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各产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酸催化体系中形成的PAPQ交联度低、溶解性良好,碱或先酸后碱催化体系产物的交联度高、溶解性较善.淡剂酌舾,陛影响PAPO的彤赢知糟平的析出。
制备条件对钙钛矿型BaZrO
3
储存NO
x
能力的影响
高爱梅 王周峰
2008, 36(11): 134-137.
摘要
(
969
)
PDF
(235KB) (
10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型BaZrO
3
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吸附温度及SO
2
浓度对BaZrO
3
样品富氧条件下的NO
x
储存性能(NSC)的影响;对其储存的NO
2
进行程序升温脱附(TPD-MS)测试,并通过BET比表面测定、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50℃下焙烧的BaZrO
3
的比表面积为84.0m
2
/g;900℃下焙烧的BaZrO
3
的烧结程度较高;BaZrO
3
是主要的NO
x
吸附中心,750℃焙烧制得的BaZrO
3
的NSC比900℃焙烧制得的高;BaZrO
3
样品储存NO
x
的最佳温度在400℃左右.
硅灰预处理对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林东 西晓林 房满满 文梓芸
2008, 36(11): 138-142,146.
摘要
(
631
)
PDF
(400KB) (
14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制备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硅灰预处理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硅灰进行化学表面改性预处理,可改善掺加硅灰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达200MPa以上,抗折强度超过30MPa.颗粒粒径分析、Aim和Goff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硅灰经过预处理后,拆散了硅灰的团聚体,改善了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增大了体系的填充率,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SEM和XRD分析表明,对硅灰进行预处理,改善了水泥基材料中集料与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从而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强度.研究还表明,微纳米级硅灰颗粒具有极强的自团聚效应,改善硅灰的分散性是充分实现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关键.
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及其表征
梁基照
2008, 36(11): 143-146.
摘要
(
565
)
PDF
(261KB) (
12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储能模量是衡量聚合物材料刚性及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中首先讨论了无机粒子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储能模量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定量表征;然后应用DuPont动态力学分析仪,在温度-150~100℃下测量了玻璃微珠填充低密度聚乙烯(LDPE/GB)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最后应用文中提出的储能模量公式分别估算了LDPE/GB和文献报道的氢氧化铝填充三元乙丙胶(EPDM/A1(OH)
3
)于实验奈件下的相对储能模量,并与已有的储能模量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公式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
天然橡胶/改性气相法白炭黑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贾志欣 罗远芳 周扬波 贾德民
2008, 36(11): 147-152.
摘要
(
596
)
PDF
(402KB) (
12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间苯二酚与六亚甲基四胺络合物(RH)对气相法白炭黑进行表面改性,产物与天然橡胶混合,通过混炼和硫化制备了天然橡彬改性气相法白炭黑(NR/M-silica)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力学性能测试、交联密度测定、透射电镜、差示扫描量热、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研究了该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探讨了RH改性气相法白炭黑补强天然橡胶的机理.结果表明:M-silica对NR硫化胶的补强效果明显优于未改性的气相法白炭黑,当M-silica用量为4%-10%时,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最佳;M-silica在橡胶基体中分散良好,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和玻璃化温度升高;在改性剂RH作用下,白炭黑中的Si-O键和硅羟基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的蓝移,且O原子的结合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白炭黑表面的硅羟基与RH受热后形成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中的酚羟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氢键作用.
三种有机锌盐促进剂对天然橡胶硫化的影响
林新花 陈朝晖 王迪珍
2008, 36(11): 153-156,161.
摘要
(
603
)
PDF
(317KB) (
14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BZ)、2-硫醇基苯并噻唑锌(MZ)和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ZnDBDP)3种有机锌盐对天然橡胶硫化的促进效果及硫化返原性,比较了硫化胶的力学性能;通过平衡溶胀法测定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用特殊化学试剂法测定多硫键含量,并对作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Z的硫化促进活性最高,返原程度最大;MZ的硫化促进活性最低,返原程度最小;ZnDBDP的硫化促进活性及返原程度居于二者之间;促进剂的离子性越强,硫化反应速率越快.
明胶水溶液的静电纺丝成形
赵耀明 朱锐钿 严玉蓉 张振斌 曾宪岷
2008, 36(11): 157-161.
摘要
(
680
)
PDF
(354KB) (
10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水为溶剂制备明胶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在60~65℃纺得明胶超细纤维,探讨了明胶用量、静电电压及纤网收集距离等因素对明胶水溶液静电纺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65℃范围内,明胶溶液的黏度随明胶用量的增加而大幅上升,呈2次指数关系;随明胶用量的降低(从25%降到15%),所得纤维平均直径减小(从266.5nm降为167.7nm);随静电纺丝电压的升高,纤维直径下降,当电压大于17kV后其变化趋于平缓;静电纺丝收集距离在11~21cm之间变化时,所得的纤维直径在165~210nm之间,变化幅度不大.
通知公告
本刊2024年第1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27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