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16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土木建筑工程
部分柱顶滑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滑移柱P-δ效应
吴波 吕文龙
2016, 44(2): 1-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1
摘要
(
273
)
PDF
(424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揭示部分柱顶滑移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滑移柱的P-δ 效应,首先对该类柱的上端铰接简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情况下无侧移滑移柱因P-δ效应引发的二阶弯矩的特点,指出了需考虑二阶弯矩的界限条件,并就此提出了无侧移滑移柱弯矩增大系数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参数修正初步考虑了混凝土非线性对前述结果的影响,最后给出了算例分析. 研究表明: 小震阶段采用普通铰对滑移柱顶部的摩擦支座进行近似处理是可行的; 在某些情况下,无侧移滑移柱因P-δ 效应引发的二阶弯矩对柱身最大弯矩有增大效应,此时只需利用无侧移滑移柱的一阶弯矩和弯矩增大系数,即可方便地确定其考虑P-δ 效应后的柱身最大弯矩.
对称撞击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响应
魏德敏 刘德源 李頔
2016, 44(2): 8-1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2
摘要
(
295
)
PDF
(294KB) (
2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集中对称撞击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响应进行理论分析. 分析中考虑了落锤初始撞击速度及梁柱线刚度比的影响,并通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撞击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构的位移响应和最终变形,确定了结构塑性变形的特性及耗能情况. 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提出估算框架结构受撞击处最终变形的简化分析模型,进行了简化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发现: 相对于梁柱线刚度比,初始撞击速度对结构撞击响应的影响较大; 框架结构的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框架梁两端及跨中,且框架梁的塑性变形随着初始撞击速度的提高明显增大; 框架柱有对称向外的水平位移,塑性变形相对较小.
粘结长度对CFRP-C60 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影响
洪雷 朵润民 王苏岩
2016, 44(2): 14-1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3
摘要
(
272
)
PDF
(437KB) (
2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自行设计的加载装置,采用双面剪切试验法研究了粘结长度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CFRP) -C60 高强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最小粘结长度的概念和有效粘结长度模型. 结果表明: 随粘结长度的增大,试件破坏时的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均显著增加,但初始剥离荷载和初始剥离位移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随着荷载的增加,应力的传递区域不断向前推进,同时应力传递区域的长度也不断增加,即应力传递区域呈现动态变化; C60 混凝土的最小粘结长度大约为有效粘结长度的2 倍,只有当粘结长度大于最小粘结长度时才可充分发挥粘结界面的承载力,提高界面延性.
春季纵连板式无砟轨道非线性温度分布
戴公连 苏海霆 闫斌 朱俊檏
2016, 44(2): 20-25,3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4
摘要
(
330
)
PDF
(679KB)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得到圆曲线上无砟轨道结构温度场分布的时变规律,在某客运专线圆曲线段上的CRTSⅡ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中埋设温度传感器,对其温度分布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在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概率统计获得无砟轨道横、竖向温度梯度荷载模式. 结果表明: 无砟轨道结构在与外界的热交换过程中,其内部竖向和横向温度呈非线性分布;轨道结构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与表面距离的增加,不同位置处出现温度峰值的时间存在明显滞后,轨道结构底部出现温度峰值的时间比顶部延迟约5 h;无砟轨道竖向温度梯度分布曲线符合指数分布规律,与中国铁路设计规范规定的箱梁竖向温度梯度分布曲线在形式上较为相近.
钢筋半套筒灌浆连接的静力拉抻试验研究
黄远 朱正庚 黄登 易伟建 张锐
2016, 44(2): 26-3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2.005
摘要
(
283
)
PDF
(525KB) (
3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钢筋半套筒灌浆连接试件的力学性能,对14 个钢筋半套筒灌浆连接试件进行了静力拉伸试验,试验中研究的主要参数为钢筋直径、套筒尺寸以及钢筋偏位. 研究表明: 所采用的半灌浆套筒满足强度要求; 试件发生了钢筋拉断、钢筋刮犁式拔出和套筒滑丝3 类破坏; 当破坏形态为钢筋拉断时,钢筋是否偏位对试件的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 在试验结果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止试件发生钢筋刮犁式拔出和套筒滑丝破坏的设计方法.
机械工程
空调翅片胀接过程翘曲变形及相关参数研究
夏琴香 李志伟 龙晓斌 龙川
2016, 44(2): 33-3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6
摘要
(
482
)
PDF
(445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空调换热器翅片在胀接过程中出现的翘曲变形过大问题,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翅片胀接变形原因、带凹槽翅片及凹槽位置布置不同时的变形情况进行了分析;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获得了翅片孔和胀球轴尺寸对翅片翘曲变形程度影响的主次关系及合理的胀接参数; 通过胀接试制和换热有限元模拟,验证了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胀接参数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 相比凹槽结构及位置而言,翅片孔径和胀球轴径对翅片胀接时的翘曲变形程度影响更为显著; 影响翅片翘曲变形程度的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翅片孔长轴长、胀球长轴长、翅片孔短轴长、胀球短轴长.
大功率双丝GMAW 双脉冲多相位协同控制系统
吴开源 梁焯永 何祖伟 黄玺 程佳
2016, 44(2): 40-4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7
摘要
(
261
)
PDF
(690KB) (
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提高大功率双丝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GMAW) 的焊缝成形质量,提出了双脉冲波形控制方法,利用DSP 内部集成的脉宽调制( PWM) 模块,以软件方式实现了并联式主从机PWM 信号的直接数字化控制,从而实现主从机的双脉冲波形调制. 利用DSP 的I /O通信方式建立双脉冲多相位协同控制系统,实现大功率双丝GMAW 两路脉冲同步、交替和独立3 种输出形式的协同控制. 试验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双脉冲多相位协同控制系统满足设计要求,焊接过程稳定,双电弧干扰小,飞溅小,焊缝成形良好,双脉冲焊缝表面呈鱼鳞状,能很好地实现大功率双丝GMAW 工艺.
基于人车连杆模型的自行车骑行状态分析
吴上生 陆振威
2016, 44(2): 46-52,5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8
摘要
(
2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文结合人体下肢生理特点和骑车运动特点建立了人车一体的连杆模型,并根据人体实际测量数据和经验公式获得模型参数;分析了骑行过程中的联动杠杆效应、骑行效率、骑行死点和死区现象。并分别根据拉格朗日法和牛顿—欧拉法建立了人车模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从而得到自行车运动等效曲柄转矩的转换过程以及各关节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为自行车骑行过程研究和设计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各个分析结论进行新型自行车设计的方案构思与展望。
基于约束投影的多工序板料成形自动定位
陈江 陈文亮 鲍益东
2016, 44(2): 53-5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09
摘要
(
229
)
PDF
(393KB) (
2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嵌入于多任务提交管理工具框架中的基于网格投影约束的快速自动定位方法. 在当前工序提交求解器计算之前,利用前一工序生成的真实成形结果替代初始板料,调整当前工序中工具与板料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使工具获得理想的初始定位. 与其他多工序数值成形模拟过程所用的定位方法相比,该方法计算时间短,稳定性好,且不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并能有效地解决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碰到的带有垂直壁的工具引起的定位问题. 通过某汽车侧围的多工序成形数值模拟,验证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
轮毂轴承单元轴铆合装配的铆头优化设计
曲杰 张国杰 徐小琴
2016, 44(2): 60-66,7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0
摘要
(
252
)
PDF
(555KB) (
2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轮毂轴承单元轴铆合装配工艺的非线性、非稳态特征,提出一种基于代理模型的轴铆合装配工艺优化方法,并用于铆头成形曲面的优化设计. 通过拉伸实验、圆环镦粗实验、轴向进给位移及轴向铆接力在线测试、铆头空间轨迹理论推导等确定有限元建模参数; 通过比较模拟和测试的轴向铆接力及轮毂轴端铆接后的几何形状确定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 基于现有的铆头设计和轴承寿命理论确定铆头成形曲面的参数化方程和优化目标; 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策略和有限元结果确定轴承内圈的最大径向变形量、轴向预紧力和轮毂轴端对铆头的作用力与铆头成形曲面参数间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最后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铆头使轮毂轴承的性能指标得到一定提升.
齿轮噪声干扰及变转速下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赵德尊 李建勇 程卫东
2016, 44(2): 67-7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1
摘要
(
240
)
PDF
(542KB) (
2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齿轮噪声以及变转速运行是干扰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常见因素,针对上述两种因素同时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干扰,引入了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EEMD) 方法以去除轴承信号中的齿轮噪声,将齿轮峰值啮合倍频( IDMM) 等效为滚动轴承的瞬时转频,阶比跟踪以去除转速变化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影响,并将此方法命名为基于EEMD 和IDM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 仿真和实测信号分析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去除齿轮噪声和转速变化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影响,同时提高故障特征阶比的幅值,节省转速测量装置.
纯铁车削刀具磨损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
孔金星 胡锟 夏志辉 李亮
2016, 44(2): 74-8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2
摘要
(
284
)
PDF
(567KB) (
3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微量润滑方式下采用非涂层刀具进行纯铁材料车削刀具磨损试验,并分别采用新刀具、后刀面平均磨损量为0. 12 和0. 21 mm 的已磨损刀具切削纯铁材料,研究刀具磨损对纯铁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切削速度对纯铁精加工刀具寿命影响较大,其磨损形式以刀具后刀面刀尖磨损和沟槽磨损为主; 高速时表面粗糙度随刀具磨损而快速增加,低速时则先增加后趋于平稳; 切削速度为100、300 m/min 时,工件表面切向和轴向残余应力随刀具磨损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显微硬度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工件表层晶粒扭曲、拉伸状塑性变形程度增加,表面呈现严重的撕裂和塑性流动等缺陷.
动力与电气工程
10 kV 三芯电缆应急时间计算模型与验证
刘刚 王鹏 李文祥
2016, 44(2): 81-88.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3
摘要
(
238
)
PDF
(442KB) (
2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单根直埋敷设的10 kV 三芯电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缆暂态热路模型,并将其简化等效为一阶RC 热路,根据所建立模型推导了应急时间与线芯温度的关系式。同时,设计了直埋敷设电缆加载不同应急负荷时的温升实验,实测了各组实验的应急时间。通过与应急时间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误差,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并得到不同应急负荷下的电缆应急时间变化规律,为电力部门指导电力电缆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基于最优空间矢量的定频滞环控制
曾江 陈浩平 古智鹏 黄海颖
2016, 44(2): 89-96,10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4
摘要
(
239
)
PDF
(677KB) (
2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优空间矢量的有源滤波器定频滞环电流控制方法. 该方法通过前开关周期线性预测下周期滞环宽度,通过基准时钟信号进行开关相位调节,实现基于
最优空间矢量的SVPWM(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不连续调制,而且采用两种SVPWM 不连续调制的切换控制,进一步减少电流误差. 文中还运用PSCAD/EMTDC 电力暂态仿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时段解耦的含特殊负荷的配电网动态无功优化
欧阳森 杨家豪 安晓华 陈欣晖
2016, 44(2): 97-10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5
摘要
(
334
)
PDF
(566KB) (
2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特殊负荷的扩大化趋势导致配电网中潮流分布不确定、电压波动范围增大、无功电压调控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含特殊负荷的配电网动态无功优化方法. 基于随机潮流计算对含特殊负荷的配电网潮流不确定性进行描述; 针对离散控制设备动作次数约束造成动态无功优化问题的时空强耦合性,提出一种时段解耦策略来实现原问题的解耦并将其转化为逐时段连续优化决策; 基于电压概率分布信息及设备调节能力分别设计了电压质量和设备动作罚函数,优化目标充分计及网损、电压概率分布以及设备调节能力的共同作用,根据优化进程中的控制变量及状态变量信息实现配电网无功电压的趋优控制. 最终,以IEEE33 节点配电网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动态负荷模型参数实时选择
黄玉龙 刘明波 陈迅
2016, 44(2): 107-11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6
摘要
(
253
)
PDF
(565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负荷模型参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法提出一种动态负荷模型参数实时选择法. 首先,对一段时间内负荷的全部历史扰动实测数据进行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积累成模型参数数据库,并按照电压振荡幅值将其分为小扰动、一般扰动和大扰动负荷模型参数数据库; 然后,根据仿真需要从相应类型的负荷模型参数数据库中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搜索最匹配系统实时状况的负荷模型参数并分析其拟合精度; 最后,用某城市群两个变电站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乙炔火焰中添加H
2
O/CO
2
对碳烟颗粒尺寸分布的影响
刘近平 魏明锐 郭冠伦 李松
2016, 44(2): 117-123,14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7
摘要
(
260
)
PDF
(590KB) (
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颗粒群平衡理论,构建一维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动力学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包含了颗粒的成核、凝并、表面生长和氧化等过程,采用Monte Carlo 随机算法进行求解. 结合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搭建了求解碳烟颗粒尺寸分布的计算平台. 分析了乙炔层流预混火焰中添加二氧化碳和水两种组分时对碳烟生成的影响,获得了0%、20%和40% 3 组不同添加比例下的碳烟尺寸分布. 结果表明,在当量比为2. 5 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添加二氧化碳和水能够有效降低碳烟的生成,其中添加40% 水时对碳烟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二氧化碳和水的添加使得大粒径碳烟颗粒数量降低.
材料科学与技术
纳米纤维素补强橡胶研究进展
古菊 梁小容 黄飞 汪娟 黄仕文
2016, 44(2): 124-13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8
摘要
(
247
)
PDF
(680KB) (
3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兼具环境友好、可降解、来源广泛以及可制备出不同形态和性能的纳米颗粒等特点的新型补强填料,近年来在高分子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塑料领域,鲜见于补强橡胶. 纳米纤维素补强橡胶不仅可改善橡胶的力学性能( 提高橡胶的强度、模量) ,而且对橡胶的加工性能有积极影响,与此同时还能赋予橡胶可降解特性,减轻由传统填料补强橡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 目前国内外纳米纤维素补强橡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力学性能方面,也有少量关于吸水性能、阻隔性能、导电性以及动态力学性能等的报道. 纳米纤维素由于表面较多的羟基而呈较强的极性,寻找高效且简易的方法对其表面改性以改善其在基体内的分散以及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中主要综述国内外在纳米纤维素补强橡胶方面的研究进展、笔者所在课题组在纳米纤维素替代炭黑或白炭黑补强橡胶方面所做的系列工作,以及纳米纤维素补强橡胶作为轮胎用橡胶的应用前景.
析出相对Nb-V-Ti 微合金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庞启航 唐荻 赵征志 徐梅
2016, 44(2): 133-13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19
摘要
(
242
)
PDF
(644KB) (
2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等仪器研究了不同Nb-V-Ti比例的微合金钢的显微组织与性能,重点研究了复合析出粒子的形貌和形成机理,并探讨了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含0. 15%Ti 的试验钢中,同时添加少量Nb 和V 可以明显改善试验钢的塑性和韧性,其强度达到1 200 MPa 级时,断后伸长率和- 20℃冲击功分别为13%和102 J; 复合析出相大致可以分成晶粒尺寸约为100 nm 的大颗粒和晶粒尺寸约为35 ~ 50nm 的独立复合析出的( Nb,V,Ti) C 两类,实验表明后者具有更好的析出强化效果.
基于层错能的中锰Q&P 钢变形机制研究
吝章国 陈家泳 唐荻 江海涛 段晓鸽
2016, 44(2): 140-14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6.02.020
摘要
(
233
)
PDF
(453KB) (
3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先利用层错能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Mn 含量分别为5%、7%的中锰Q&P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并分析了热处理过程中碳配分对层错能的影响; 然后通过XRD、SEM 及TEM 分析等研究了中锰Q&P 钢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机制; 最后将层错能与实测变形机制相结合分析了两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中锰Q&P 钢残余奥氏体的层错能计算必须考虑碳的配分; 7Mn - 1. 5Si - 0. 2C 试样的层错能为4. 55 mJ /m
2
,5Mn - 1. 5Si - 0. 2C试样的层错能为17. 8 mJ /m
2
; 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对数与变形量成线性关系; 中锰Q&P 钢的残余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TRIP 效应,这与通过层错能判别的结果相吻合.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