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15年 第4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材料科学与技术
不同硅含量铝合金的微弧氧化及膜层特性研究
李康 李文芳 张果戈 段奇
2015, 43(7): 1-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1
摘要
(
344
)
PDF
(900KB) (
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对含硅量为 0.5%、5.0%、9.0% 和 12
.
0% 的 4 种铝合金在不同微弧氧化 (MAO)模式下处理 15 min 的成膜过程、膜层特征及能耗等进行了研究,通过 SEM、EDS、 XRD 等对膜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恒流条件下,随基体中硅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正向 电压上升速率逐渐减缓,起弧前的等待时间显著延长,起弧电压和放电反应阶段的电压值 也逐渐减小,膜层的平均生长速率明显下降,膜层表面的放电通道孔数目逐渐增多;恒压 条件下,基体中硅含量对铝合金 MAO 的影响相对较弱,当硅元素增加时,合金的正、负向 电流密度均逐渐增大,膜层的生长速率渐渐减小,但它们的表面形貌相差较小;各 Al-Si 合金在恒流和恒压两种 MAO 模式下生成的膜层均主要由 γ-
Al
2
O
3
、α-
Al
2
O
3
及莫来石组 成,且随基体中硅的增加,
Al
2
O
3
的含量逐渐下降;相同 MAO 模式下,各合金生成的膜层的 单位体积能耗值随其 Si 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此外,同种 Al-Si 合金在不同氧化模式下 制得的 MAO 膜层的特征及能耗差异较大.
叶片挤出机中聚合物固体形变的可视化和影响因素
刘环裕 张桂珍 陈佳佳 瞿金平
2015, 43(7): 8-1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2
摘要
(
236
)
PDF
(716KB) (
1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组装式叶片挤出机在线观察了聚合物固体形变,考察了物料参数、颗粒大小和工艺参数对聚合物固体形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固体颗粒会在叶片塑化输运单元的强制挤压作用下产生形变; 高模量的聚合物固体经叶片塑化输运单元作用后产生的塑性形变大; 大颗粒料经叶片塑化输运单元挤压作用后变成薄片,但小颗粒料则经历大的形变后粘连; 聚合物固体颗粒的形变量随着温度升高减小,随着转速的增加增大.
反应时间对CMC/Tb纳米粒子结构及荧光性能的影响
叶君 黎青勇 熊犍
2015, 43(7): 14-1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3
摘要
(
311
)
PDF
(403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了CMC /Tb 纳米复合物,并通过SEM、FT-IR、XPS、UV-Vis 及荧光光谱考察了这些复合物的形貌、结构及其荧光性能. 结果表明: CMC /Tb 复合物为球形颗粒状的粒子,其尺寸为100 nm 左右; 不同反应时间下Tb
3+
离子与CMC 键合方式相似,都与CMC 分子链上的—OH、—COO - 以及—COC 中O 原子发生化学反应,但由于反应过程中CMC 大分子的构象存在动态平衡,使得产物中的配位结构略有差异; CMC 为主要的光能量吸收体,能有效敏化Tb
3+
离子发射窄的
5
D
4
→
7
F
6
( 489 nm) 、
5
D
4
→
7
F
5
( 545 nm) 、
5
D
4
→
7
F
4
( 584 nm) 和
5
D
4
→
7
F
3
( 619 nm) 电子轨道跃迁特征峰,其最强的
5
D
4
→
7
F
5
跃迁绿色荧光发射特征峰的半峰宽小于10 nm,而其强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上下波动,并在75min 后趋于平稳.
PS/Tal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超临界CO
2
挤出发泡
余鹏 陈斌艺 王彬彬 黄岸 彭响方
2015, 43(7): 20-2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4
摘要
(
256
)
PDF
(1728KB) (
3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混合效果优异的平行三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苯乙烯/活性滑石粉( PS /Talc) 复合材料,分析了Talc 在PS 基体中的分散性,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 并通过挤出发泡正交试验,探讨影响泡孔结构的主次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三螺杆挤出混 炼能很好地改善Talc 在基体中的分散效果,当Talc 含量在6% 以下时,能够均匀分散在 PS 基体中; 拉伸强度、冲击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随着Talc 含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 趋势,当Talc 含量为6%时,拉伸强度、冲击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出现极大值; 随着Talc 含 量增加,弯曲强度下降,弯曲模量增加; Talc 能够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当Talc 的填 充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最好; 挤出发泡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PS /Talc 复合 材料发泡行为的主次因素为: Talc 含量、口模压力、口模温度; 当Talc 填充量为8% 时,得 到的泡孔尺寸最小,泡孔密度最大,它们分别为12.4μm 和2.4 × 10
8
个/cm
3
电脉冲处理对硅黄铜耐蚀性能的影响
赵作福 齐锦刚 王建中 刘兴江 王家毅
2015, 43(7): 28-32,6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5
摘要
(
350
)
PDF
(498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电脉冲处理对硅黄铜合金耐蚀性 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经电脉冲处理后,硅黄铜合金的腐蚀电位略有提高,自腐蚀电流 密度下降约一个数量级; 容抗弧直径大小是未处理时的6 ~ 7 倍,其脱锌层厚度由未处理 时的80 ~ 90μm 减小到电脉冲处理后的15 ~ 20μm. 电脉冲处理后硅黄铜合金的耐蚀性优 于未进行电脉冲处理的硅黄铜合金.
土木建筑工程
梁贯通式圆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边节点抗震性能
陈庆军 薛华 汤序霖 左志亮 陈映瑞
2015, 43(7): 33-4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6
摘要
(
285
)
PDF
(804KB)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4 个梁贯通式圆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边节点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 验,研究了此类型边节点的抗震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环梁与框架梁配筋率比值、环梁 宽度与圆柱直径比值的减小,试件破坏区域由框架梁根部向环梁转移,并出现框架梁根部 塑性铰破坏、框架梁与环梁交界处破坏、环梁区破坏3 种不同的破坏形式; 梁贯通式节点 的梁端内力能够可靠传递至节点核心区,环梁节点可与框架梁、钢管混凝土柱协调工作; 按“强节点”设计试件塑性铰出现在框架梁根部,滞回曲线饱满,延性系数较大,环线刚度 曲线呈下凹型趋于收敛,耗能能力也较大,体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设计的梁贯 通式圆钢管混凝土柱- 混凝土梁边节点受力安全可靠,可实现“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 抗震设计原则.
钢筋-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受弯性能与承载力分析
宁喜亮 丁一宁
2015, 43(7): 42-4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7
摘要
(
309
)
PDF
(536KB) (
2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四点弯曲试验得到钢筋-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的荷载-跨中挠度曲 线、荷载-纵筋应变曲线和破坏形态,对梁式构件的受弯承载力及纤维与钢筋的混杂效应 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钢纤维的加入使钢筋-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的抗弯承载力提高了10% ~ 42%. 考虑钢纤维跨越裂缝的传力机理及分布情况提出了钢筋-纤维混凝土梁式构件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ACI 544 和CECS 38: 2004 的公式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 文中建议公式计算的受弯承载力与试验结果最为接近,可用于钢筋-纤维自 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的受弯分析与设计.
混合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动力性能
杨惠贤 黄炎生 李静
2015, 43(7): 50-5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8
摘要
(
353
)
PDF
(483KB) (
1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变截面霍普金森杆( SHPB) 对不同配比的钢/PVA 纤维混合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HFRCC) 进行了不同应变率的冲击压缩实验,并对其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韧性等 动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HFRCC 材料表现出应变率敏感性; 随着PVA 纤维的 增加,材料的变形性能更好,而钢纤维的加入则提高了其动态抗压强度; PVA 纤维含量的增加能降低材料的动态强度增长因子; 在低应变率下和峰值应力之前,纤维间的相对含量对HFRCC 的韧性影响不大,在高应变率下,钢纤维能有效提高其韧性.
基于两阶段加载模式的改进模态推覆分析方法
蒋欢军 雷杰 吕尚文
2015, 43(7): 57-6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09
摘要
(
246
)
PDF
(962KB) (
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模态推覆分析( MPA) 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态推覆分析( IMPA) 方法; IMPA 方法克服了MPA 方法采用固定加载模式的不足,考虑对结构屈服前后采用分段的加载机制进行推覆分析; 并通过两个算例对IMPA 方法、MPA 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IMPA 方法在评估结构地震反应时较MPA 方法在精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钢板-混凝土组合板在横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分析
吴丽丽 刘艳 姜宇鹏 张栋栋
2015, 43(7): 68-74,9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0
摘要
(
293
)
PDF
(562KB) (
2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ANSYS 有限元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板件截面抗弯承载力与抗剪承载力随剪跨比变化的趋势,分析了在跨中单点( 两点对称) 加载下剪跨比对板件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钢板剥离破坏仅发生在抗剪连接件不完全剪力连接时的板件; 在跨中单点( 两点对称) 加载下,剪跨比小于7.5( 7) 时,截面抗弯承载力较抗剪承载力充足,试件发生剪切破坏; 剪跨比在7.5( 7) 与10( 9) 之间时,截面抗弯与抗剪承载力均不足,试件发生弯剪破坏; 剪跨比大于10( 9) 时,截面抗弯承载力较抗剪承载力不足,试件发生弯曲破坏.
SRC-RC 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
伍凯 薛建阳 赵鸿铁
2015, 43(7): 75-8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1
摘要
(
316
)
PDF
(682KB) (
3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型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SRC-RC) 竖向混合结构是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 ( SRC) 结构、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 RC) 结构的特殊结构形式. SRC-RC 转换柱是该结构中用于连接下部SRC 柱与上部RC 柱的转换构件. SRC-RC 转换柱由于具有型钢局部存在于柱中下部的特点,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共同工作问题较为突出,导致转换柱产生了特殊的破坏方式. 通过对16 个SRC-RC 转换柱试件和1 个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的共同工作,给出了力学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给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的说明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内力传递,并可用于分析转换柱试件的破坏机理; 配钢率增大,型钢承担更多的剪力,整个加载过程中混凝土的损伤更为严重; 采用 型钢截断位置的局部加密和沿柱全高加密两种方式对部分试件采用箍筋加密措施,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加箍筋的数量可以有效缓解型钢局部存在的不利影响; 减小配钢率有利于改善转换柱的滞回性能和变形能力.
纤维加固震损钢筋混凝土- 砖组合开洞墙体的抗震性能
雷真 屈俊童 王勇
2015, 43(7): 84-9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2
摘要
(
491
)
PDF
(856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3 片1 /2 缩尺比例的钢筋混凝土- 砖组合开洞墙体试验,研究了严重震损 低强度组合墙体采用玄武岩纤维加固后的抗震性能; 通过模拟地震的预损伤试验,以及不 加固、纤维直接加固和预损伤后修复加固试件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试件 的试验现象、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和位移、滞回曲线及耗能能力、承载力及刚度退化、变 形恢复能力和玄武岩纤维应变等. 结果表明: 加固后组合墙体表现出剪- 弯破坏的失效模 式,优于以剪切破坏为主的未加固试件; 纤维加固对组合墙体初始开裂荷载无提高作用, 但对其抗震性能的提高程度明显,震损试件加固后的抗震性能得到恢复并且超过未加固 试件.
地震作用下集装箱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查晓雄 左洋 刘乐 王新捷
2015, 43(7): 92-9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3
摘要
(
441
)
PDF
(590KB) (
2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层集装箱房屋,提出了一种基于箱体之间摩擦耗能的滑移隔震体系. 首先,建立了结构滑移隔震模型,并利用结构随机振动理论分析推导了层层滑移隔震结构各层等效阻尼比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然后,利用Abaqus 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六层集装箱模型,对隔震结构、采用规范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和采用等效阻尼比的非隔 震结构分别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进行了弹塑性时程研究,分析了结构顶点位移、结构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层间滑移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滑移隔震体系能有效减小结构各层最大位移; 隔震结构和采用等效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远小于采用规范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 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会明显影响层层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
参考天空亮度分布模型下的建筑采光设计优化
边宇 马源 遇大兴
2015, 43(7):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4
摘要
(
262
)
PDF
(442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观测研究某地区天空亮度分布的方法以及参考天空模型的构建方式,提出了 华南区参考天空模型( CSRS) ,并通过房间内的实地测量验证了该计算模型; 然后在华南区 夏季光气候条件下以某侧窗采光教室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CSRS 的建筑采光优化设计方 法; 最后针对该案例给出了优化的采光设计方案及量化参数,并说明了其采光效果. 结果表 明: 使用CSRS 模型进行采光模拟与分析的结果较CIE 标准全云天模型更准确.
基于次优化解群的冷冻水泵组全年能耗评价方法
刘金平 卢智涛 刘雪峰 邢孔祖 麦粤帮
2015, 43(7): 106-11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5
摘要
(
261
)
PDF
(778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冷冻水泵组能耗提出一种次优化的全年能耗评价方法,并根据此评价方法使用一种经优化的随机走步法进行水泵型号优化设计; 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控制压差、额定流量对全年能耗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变频控制方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使用随机走步法进行次优化寻优在对传统优化方法的局部最优与收敛性问题上表现较好,由负荷率分布不同所造成的系统全年总能耗差异可达50%以上,在对系统进行能耗评估时必须考虑全年负荷率分布; 控制旁通回路压差较大、额定流量较小的系统,低能耗区域更宽,中能耗区域也相应较宽,各负荷率下能耗偏离系统的极限最低能耗较远,能耗评价较宽松; 在大部分情况下,随着额定总流量或控制压差的增加,使用同步变频控制变得有利.
机械工程
基于单点力反馈的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阻力建模
李静蓉 苏杭朋 黄仲东 王清辉
2015, 43(7): 118-123,12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6
摘要
(
202
)
PDF
(492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实际装配中的物理约束以及虚拟装配的特点,分别在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及 过渡配合条件下,讨论了装配过程中的偏移阻力和进行阻力,建立了基于单点力反馈的机 械产品虚拟装配阻力模型; 最终通过虚拟装配实例和评价实验证明,基于单点力反馈的机 械产品虚拟装配阻力模型能够增强用户在虚拟环境下的沉浸感,并且能够有效地辅助用 户根据力觉反馈感知不同的机械配合类型.
机器人多指手抓取爆炸物能力研究
莫海军 林志生
2015, 43(7): 124-12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7
摘要
(
208
)
PDF
(451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力螺旋理论建立了多指手抓取矩阵与外力螺旋之间的关系,对多指手抓取 爆炸物能力进行研究. 首先建立多指手抓取爆炸物的力学模型,确定影响抓取的参数; 然 后以最大抓取重量为目标函数,建立满足力封闭约束条件下的抓取数学模型,并采用神经 网络和优化方法对多指手抓取爆炸物进行了仿真,研究多指手不同抓取位置与爆炸物重 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了多指手抓取爆炸物时最有利的抓取位置.
多锤电驱式激振系统的振动耦合特性及控制
廖高华 来鑫 乌建中
2015, 43(7): 130-13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8
摘要
(
318
)
PDF
(455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振动锤联动激振耦合特性,以两振动锤为对象建立动力学模型,利用拉格朗 日方法推导系统数学方程; 基于能量分布法对耦合过程中的能量分布进行求解,分析了激 振系统在各频率段的耦合规律,利用哈密顿原理推导系统振动同步的条件,得到相位差所 处的稳定区间; 构建多锤激振的同步控制系统,对耦合作用下的同步控制进行研究,确立 了相邻偏差耦合转速调节及虚拟锤点动相位调节控制方式,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控制方式 的试验验证. 结果表明: 共振点的外耦合能量对相位差不产生影响,相位差有在低频区朝 零趋近、近共振区朝± π/2 趋近及超共振区朝±π 趋近的趋势; 采用相邻偏差耦合转速调 节及虚拟锤点动相位调节控制方式,系统同步效果良好.
轴向柱塞泵滑靴副间隙油膜热力学特征
汤何胜 李晶 訚耀保
2015, 43(7): 136-141,14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19
摘要
(
300
)
PDF
(472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控制体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并建立了集中参数的轴向柱塞泵滑靴副 间隙油膜热力学模型,求解了间隙油膜的瞬时温度. 结果表明: 滑靴副的轴功损失与柱塞 腔压力和缸体转速呈正相关,且轴功损失转化为热能; 增加油液内能,引起油膜温度升高, 改变了滑靴副与油膜之间的传热速率. 滑靴材料选用多元复杂黄铜,其导热率大,热阻较 小,起到了良好的散热和耐磨效果.
基于数据包络的松拉刀机构故障模式风险分析
王志琼 申桂香 张英芝 谷东伟 张立敏
2015, 43(7): 142-14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5.07.020
摘要
(
254
)
PDF
(231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风险优先数分析法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相同,且对相同风险优先数(RPN) 无 法进行风险排序的问题,将数据包络法和风险优先数分析法进行融合,对松拉刀机构的故 障模式进行风险分析. 该方法能够增加RPN 分析的区别力,客观寻找故障模式排序方法, 确定松拉刀机构各故障模式的风险等级,有利于设计人员优先处理最危险的故障,为实现 功能部件可靠性分配以及提高松拉刀机构的可靠性提供依据.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