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简介
数据库收录
基本信息
期刊荣誉
编委阵容
征稿简则
期刊订阅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English
过刊浏览
2017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物理学
基于彭罗斯拼图的部分随机复杂网络的统计性质
傅秀军 彭彩霞 段雪晴
2017, 45(6): 1-7.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1
摘要
(
243
)
PDF
(672KB) (
3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扩展复杂网络模型并探讨网络的新特征,研究了随机复杂网络的统计性质. 在 以两种菱形为结构单元的彭罗斯拼图的基础上,增加顶点的随机连接,其连接概率与顶点 的类型有关,由此构造出部分随机的复杂网络. 用解析和数值方法计算了网络的主要特征 参数. 结果表明:度分度、节点间平均距离和网络集群系数与一般随机网络接近,但具体变 化规律有所不同. 由此可见,准周期复杂网络既有一般网络的共性,也有更为丰富的其他 特征.
立式柱形油品储罐充装中静电电势的动态分布
王良旺 陈国华
2017, 45(6): 8-1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2
摘要
(
194
)
PDF
(532KB) (
3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储罐充装过程中储罐内空间电荷密度随填充时间的变化特性,建立了充装 过程中立式柱形储罐内静电电势的动态分布计算模型. 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 验测量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将该模型用于分析无输入管道、采用中间鹤管输入、采 用底部管道输入 3 种情况下储罐内空间电势的动态分布规律,发现:3 种情况下储罐内的 空间最大电势、液面最大电势均随油品填充率先增加后降低;底部输入管道对储罐内静电 电势分布的影响较小,中间输入鹤管可以显著降低储罐内的静电电势;采用中间鹤管输入 时,保持油品流量恒定,空间电势最大值随鹤管直径增大而减小,流速恒定时空间电势最 大值则随鹤管直径增大而增大. 研究结果能够为储罐充装过程中输送条件、输送参数的选 取提供指导,以降低充装过程中的静电风险.
基于级联非线性微腔的全光二极管研究
李潮 王敏 刘道柳 胡永禄 吴俊芳
2017, 45(6): 15-19.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3
摘要
(
253
)
PDF
(548KB) (
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光二极管是未来光通信和光计算中的关键器件之一. 文中通过仿真实验,利用 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一种新型非线性光子晶体全光二极管的非互易光传输特性,提出 通过利用两个超短脉冲泵浦对光子晶体直接耦合微腔与侧边耦合微腔分别进行泵浦,以 对两个微腔的非线性光学双稳态进行精确调控,从而在较宽的工作带宽内(0. 44nm,是已 报道的数十倍)实现信号光的单向高透射率(可达 90%),同时可获得较高的正反向传输 对比度(超过 80).
静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电热效应的热力学机理
韩光泽 邢倩
2017, 45(6): 20-24,3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4
摘要
(
279
)
PDF
(348KB) (
3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电热效应为基础的固体制冷技术在微电子器件散热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文 中将极化能引入热力学基本微分方程,导出了静电场作用下系统的热容、温度、熵和热流 量等随外场变化的计算公式,并选用钛酸钡的实验数据验证热力学理论公式,发现这些热 力学理论计算式与文献资料提供的实验结果相符. 研究表明,电偶极矩随外界温度发生变 化是产生电热效应的基础,且介电常数的温度变化率越大,电热效应越明显,因此巨电热 效应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剧烈变化区域.
扩声系统对小学教室汉语语言清晰度的影响
彭健新 王丹
2017, 45(6): 25-3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5
摘要
(
204
)
PDF
(520KB) (
3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 3 间不同混响时间的小学教室内通过汉语语言清晰度评价,研究小学课堂教 学中使用扩声系统与不使用扩声系统时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教室内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 分. 结果表明:不管是 3 年级儿童还是 5 年级儿童,室内干扰噪声级较高(60dBA)时,与使 用扩声系统使听音位置声压级达到 75dBA 时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相比,不使用扩声系 统和使用扩声系统但听音位置的声压级为 70 dBA 时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得到明显改 善;但与在较低的教室环境噪声条件下、教师采用正常语言声压级授课时的汉语语言清晰 度得分无显著差异. 为了得到与不使用扩声系统时相同的汉语语言清晰度得分,教室内使 用扩声系统时所需信噪比应比不使用扩声系统时高 .
交通与运输工程
考虑出行行为的地铁公交网络优化
田晟 许凯 马美娜
2017, 45(6): 31-3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6
摘要
(
198
)
PDF
(472KB) (
3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新建地铁开通后配套公交线路的调整,从出行行为角度出发对地铁公交 网络进行优化调整. 引入前景理论描述有限理性出行者的路线选择行为,假定出行者总是 追逐出行收益前景值最大,以此为目标建立路线选择模型. 通过测试网络对前景理论和效 用理论下的路网平衡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路线流量在前景理论下达到平衡态的时间 多于在效用理论下达到平衡态的时间,且前者存在较明显的流量振荡;前景值改变阈值对 平衡态流量的影响体现了出行者对不确定性的风险抵抗,更贴合实际情况,可依此确定最 终的公交线路.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运营期路基状况评价
汪益敏 郭继幸 李林生 黄胜军 王鹏
2017, 45(6): 37-43,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7
摘要
(
189
)
PDF
(1024KB) (
3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进一步提高公路路基养护质量,基于规范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国省道运营期路 基技术状况评价进行了研究,结合广东省境内 3 条典型国省道开展了现场路基状况调查,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路基技术状况评价中 21 项评价因素和 5 类分项评价对象的权重 参数,并计算出 15 段试验路的各类路基技术状况指数,最后将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与 规范法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而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更客 观、更详细地反映公路运营期路基的病害情况和各类技术状况,有利于合理、有针对性地 进行公路路基养护.
不同周期信号交叉口间的相位差优化模型
鄢小文 徐建闽 荆彬彬
2017, 45(6): 44-51.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8
摘要
(
243
)
PDF
(563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满足不同周期子区间协调控制的需要,提出对不同周期的信号交叉口实行大 周期内协调控制的思想. 通过分析不同周期下相邻交叉口间的车流到达规律,利用交通波 理论建立了不同周期相邻交叉口间的延误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最小延误的不同周期交叉 口间的相位差优化方法. 最后以两个不等周期时长交叉口为例,利用 VISSIM 仿真对优化前 后的协调控制效果进行对比. 仿真结果表明,相位差优化后车辆的平均延误降低了13.60%, 平均停车次数降低了 6. 43%,以此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文中研究为解决不同周期子 区间的协调控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基于谱聚类与RS-KNN的城市快速路交通状态判别
商强 林赐云 杨兆升 邴其春 田秀娟 王树兴
2017, 45(6): 52-58.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09
摘要
(
272
)
PDF
(939KB) (
3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提高城市快速路交通状态判别的准确性,构建了一种基于谱聚类与随机子 空间集成 K 最近邻(RS-KNN)的交通状态判别模型. 以地点交通参数为基础,根据交通流 运行特性并结合中国道路服务水平的 4 个等级,采用谱聚类算法将交通状态划分为 4 类; 然后使用已分类的交通流数据训练 RS-KNN 模型. 通过上海快速路的实测数据完成模型 的实验验证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不仅能够提高交通状态判别的精 度,而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其判别率比标准 KNN 模型、BP 神经网络模型和 SVM 模型分 别提高 7. 3%、4. 9%和 4. 5%.
桥隧过渡段铁路Ⅰ型无砟轨道纵向温度场的试验研究
戴公连 岳喆 苏海霆 朱俊樸
2017, 45(6): 59-6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0
摘要
(
245
)
PDF
(738KB) (
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我国中部山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桥隧过渡段无砟轨道钢轨和 道床板纵向温度分布的连续观测,得到桥隧过渡段钢轨和道床板的纵向温度分布规律,并 提出适用于春季的桥隧过渡段钢轨和道床板纵向温度梯度荷载模式. 结果表明:从隧道外 到隧道内,钢轨温度变化幅值不断减小,隧道内 75 m 处的钢轨温度峰值出现时刻比隧道 外 22m 处的滞后 4h;钢轨纵向温度随隧道径深增加变化最大的位置位于 0 ~8m 区间,隧 道深 75m 以后,钢轨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变小,基本稳定在 0. 2 ℃;道床板纵向温度随隧 道径深增加变化最大的位置位于 0 ~8m 区间,隧道深 25m 以后,道床板的温度变化幅度 明显变小,基本稳定在 1. 7℃;一天中钢轨和道床板温度沿纵向变化幅度最大的时刻出现 在 14:00 ~16:00;纵向温度梯度模式可分为钢轨和道床板两类,钢轨和道床板纵向温度 梯度均可采用分段函数进行拟合.
基于大数据的大跨悬索桥钢箱梁疲劳寿命分析
马如进 徐世桥 王达磊 陈艾荣
2017, 45(6): 66-73.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1
摘要
(
283
)
PDF
(656KB) (
4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利用桥梁监测系统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桥梁性能分析,首先,以西堠门大 桥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尺度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探讨了利用监测系统所获得的风速、温 度、车辆及位移等多类监测数据对所建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的方法;然后,基于 WIM 系 统采集的海量车辆信息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 6 类疲劳标准车,将其施加到多尺度有 限元模型,获得了钢箱梁焊接细节的应力响应,结合 Palmgren-Miner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计算钢箱梁构造细节疲劳寿命的理论值,并采用滤波、去噪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应力监测 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实测数据计算钢箱梁焊接细节疲劳寿命,以确定理论疲劳寿命的修正 系数;最后,根据修正后的理论疲劳寿命,将钢箱梁横向不同位置的构造细节划分为 4 个 疲劳等级. 文中研究为获取未布置传感器的构造细节疲劳寿命提供了新的思路,可指导大 跨桥梁钢箱梁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基于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行人检测方法
王泽胜 董宝田 王爱丽
2017, 45(6): 74-8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2
摘要
(
232
)
PDF
(819KB) (
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受到光照等因素造成的散斑噪声和灰度不均衡现象的影响,应用计算机视 觉技术实现行人的准确检测较为困难. 为了提高交通场景信息提取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 平,文中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行人检测方法. 首先以像素间“准欧 式”距离为参考,确定神经网络接受区中心神经元与邻域神经元间的点火贡献关系;然后 根据图像灰度特征以及邻域综合信息对脉冲产生区的关键控制参数———初始阈值进行设 定;最后对获得的初始结果进行多策略形态学修正,从而提取出图像中的行人. 实验结果 表明,该方法能够在有效提高检测方法自适应程度的同时,显著去除噪声的影响,较好地 抑制过分割的问题,检测到相对完整的目标.
多场耦合下路面混凝土细观裂缝的演化规律
覃潇 申爱琴 郭寅川 周胜波 何天钦
2017, 45(6): 81-88,10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3
摘要
(
247
)
PDF
(1316KB) (
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细观裂缝的演化与空间展布规律是影响路面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为明确 寒冷地区路面混凝土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结构内部微裂缝的萌生、扩展、压缩等演化规律, 基于多场疲劳试验,针对路面混凝土内部结构进行了 SEM、CT 扫描及图像分割,通过对比 分析荷载单场、荷载 - 冻融双场及荷载 - 冻融 - 干湿循环三场耦合下的裂缝面积密度、平 均裂缝宽度、最大裂缝长度及盒分形维数特征,从细观尺度揭示了不同荷载水平、耦合方 案下微裂缝的动态损伤发展规律. 结果表明:单荷载作用下,随荷载次数增加,最大裂缝长 度呈萌生 - 闭合 - 延伸交替变化,宽度表现为压缩 - 扩张交替变化,分形维数先增后减; 荷载 - 冻融双场耦合引发的结晶膨胀应力促使裂缝面积密度及最大裂缝长度单调增加, 80%荷载水平时,混凝土在较小裂缝长度、宽度下便发生疲劳破坏;荷载 - 冻融 - 干湿循 环三场耦合下,附加干缩应力沿裂缝方向产生收缩应力,在垂直裂缝方向产生压缩应力, 促使裂缝沿长度方向延伸,宽度减小,同时伴随更多微裂缝成核.
化学化工
离子液体木质素氢解产物制备酚醛树脂
常杰 Kassanov Bekbolat 王菊 刘钧 付严
2017, 45(6): 89-95.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4
摘要
(
185
)
PDF
(482KB) (
2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高压反应釜在氢气气氛 2MPa、温度 260℃、时间 80min、转速 450r/min 的条 件下,对 1-烯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AMIM]OAc)预处理竹粉后的再生木质素进行氢 解. 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分析表明,所得木质素氢解产物(HPL)多为短链酚类化合物及含 酚羟基的芳香化合物. 将所得 HPL 代替苯酚制备糠醛 - 苯酚树脂,探究了 HPL 对苯酚的 替代率对酚醛树脂粘结强度、固含量、固化时间、游离醛含量、游离酚含量及黏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HPL 对苯酚的替代率为 60%时,所得酚醛树脂的粘结强度可达 2. 06MPa,游离 酚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固化时间显著缩短.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此替代率下所制备的 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热稳定性更好.
磷酸化木质素的合成及对铅离子的去除性能
庞煜霞 蔡猛 楼宏铭
2017, 45(6): 96-102.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5
摘要
(
292
)
PDF
(627KB) (
4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碱木质素对水溶液中金属离子去除能力有限、难以直接作为重金属离子吸 附剂的现状,对其进行磷酸化改性. 采用红外光谱、颗粒电荷分析、扫描电镜、原子吸收光 谱等方法研究改性木质素对 Pb
2+
的吸附性能及相关机理. 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木质素表 面粗糙多孔,比表面积由 2. 12m
2
/g 增加至 11. 17m
2
/g,能快速吸附 Pb
2+
且性能明显优于 原碱木质素,其主要是通过磷酸根、酚羟基、羧基等带负电荷官能团与 Pb
2+
的静电作用, 以及分子中的 H
+
与 Pb
2+
的离子交换作用进行吸附;磷酸化木质素对 Pb
2+
的去除性能主 要受投加量、Pb
2+
初始质量浓度、pH 值和温度的影响;随着木质素投加量和溶液 pH 值的 增大,磷酸化木质素对 Pb
2+
的去除率升高,在 30℃下对 Pb
2+
的去除率达 92. 36%.
烟梗本香物质的超临界 CO
2
萃取
易聪华 冀唯妮 孔浩辉 周瑢
2017, 45(6): 103-108,11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6
摘要
(
277
)
PDF
(460KB) (
4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实现烟梗的高值化利用,采用超临界 CO
2
萃取法提取烟梗中的香味成分,制 备具有烟草本香的浸膏. 以烟草浸膏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 艺,用气相色谱 - 质谱法分析了所得烟草浸膏的成分. 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 度 60℃,萃取压力 32MPa,CO
2
流量 24L/h,萃取时间 2. 5h,使用体积分数为 85% 的乙醇 溶液为夹带剂,其在烟梗中的质量分数为 20%,此条件下浸膏得率为 1. 70%;烟草浸膏的 挥发物中共检测出27 种成分,含有多种烟草中的关键致香物质,如 β-二氢大马酮、巨豆三 烯酮、西柏三烯醇、香叶基丙酮、新植二烯等.
TDI-TMP 预聚物的结构表征及反应动力学
钟理 张立 黄洪
2017, 45(6): 109-116.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7
摘要
(
283
)
PDF
(802KB) (
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三羟甲基丙烷 (TMP)反应预聚物进行表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追踪反应中各低聚物中间 体的含量,研究 TDI 和 TMP 的反应动力学. 研究表明:TDI-TMP 加成反应为二级反应;温 度对 TDI 中 2 位和 4 位—NCO 的反应选择性有显著影响,反应温度从 50℃升高到 80℃, 2 位—NCO 选择性从 0. 41 增加到 0. 64;在 80 ℃ 下,三步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 0.18540、0.03789 和0.01140mol
-1
·L
-1
·min
-1
,活化能分别为 12. 76、16. 58 和 25. 63kJ/mol, 反应第三步较前两步对温度更加敏感,故反应后期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充分进行.
苯酚在 CeO
2
-ZSM-5固定床反应器上的湿式催化降解
杨逸 张会平 鄢瑛
2017, 45(6): 117-123,13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8
摘要
(
250
)
PDF
(773KB) (
3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浸渍法制备 CeO
2
-ZSM-5 分子筛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固定床反应器来湿式催 化氧化苯酚废水. 采用 X 射线衍射、N
2
吸附和脱附对分子筛的物相结构、比表面积和孔结 构进行表征,然后对比不同温度、床层高度、进料流速对苯酚转化率、H
2
O
2
转化率、TOC (总有机碳)转化率、活性组分浸出率和 CO
2
选择性的影响. 表征结果表明,CeO
2
-ZSM-5 分子筛催化剂为微孔材料,负载活性组分前后其晶型没有明显变化,但比表面积减小. 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进料流速的减小,H
2
O
2
转化率、苯酚转化率、 TOC 转化率和 CO
2
选择性逐渐增大;随着床层高度的增加,H
2
O
2
转化率、苯酚转化率、 TOC 转化率逐渐增大,CO
2
选择性则逐渐降低;各条件下,催化剂活性组分浸出率较小,稳定性较好,且降解过程不产生副产物.
钛合金在不同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
何亚峰 卢文壮 干为民
2017, 45(6): 124-130.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19
摘要
(
1663
)
PDF
(936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钛合金 Ti6Al4V 在不同溶液(NaCl、NaBr、KBr)和不同溶液质量分数(6. 5%、 12.5%、18. 5%)下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钛合金腐蚀极化曲线和腐蚀动力 学参数;根据扫描电镜腐蚀图像研究了钛合金的电化学腐蚀机理;采用像素点覆盖分形维 数法对腐蚀坑的分形特征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腐蚀表面形貌与分形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 明:相比在 NaBr 溶液和 KBr 溶液中,钛合金在 NaCl 溶液中的活化范围更宽,氧化溶解时 间更长,差异效应明显;相同质量分数下钛合金在 NaBr 溶液中的腐蚀性更强;随着质量分 数增大,钛合金在 3 种溶液中的分形维数逐步变化———在 NaBr 溶液中的分形维数最大, 表面形貌更为复杂,在 NaCl 溶液中的分形维数最小,表面形貌比较平整.
环境科学与工程
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微细颗粒的研究
刘定平 罗伟乐
2017, 45(6): 131-138.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20
摘要
(
220
)
PDF
(805KB)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研究种子颗粒联合声波凝并微细颗粒的效率,将颗粒群平衡模型与欧拉多 相流模型进行耦合,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引入声波凝并核函数,采用数值仿真,在颗粒粒 径及流速一定的情况下,分别研究了声频、声压级、停留时间和初始粉尘浓度对种子颗粒 联合声波凝并效率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微细颗粒总凝并效率受声频的影响较大,存在 一个最佳凝并声频,且高频声波有利于小颗粒的凝并,低频声波则有利于大颗粒的凝并; 声压级越大,微细颗粒振动幅度越大,凝并效率越高;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微细颗粒 间的碰撞机率,促进凝并的发生;初始粉尘浓度的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微细颗粒的总凝并效 率,且最高凝并效率处在初始峰值粒径附近. 上述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
复配混凝剂去除地下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试验研究
陶辉 赖连花 陈清 白新征
2017, 45(6): 139-144. doi:
10.3969/j.issn.1000-565X.2017.06.021
摘要
(
324
)
PDF
(773KB) (
4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硅酸盐,以某溶解性硅酸盐含量高达50 ~60mg/L 的地 下水为对象,开展复配混凝剂去除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当 Ca(OH)
2
投加量为 450mg/L 时,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和浑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 51. 16%和 74. 8%; 进一步增加 Ca(OH)
2
投加量可进一步强化溶解性硅酸盐的去除,但会引起出水 pH 值的 大幅升高;FeCl
3
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去除率低于 12. 55%,但其对出水浑浊度具有明 显的控制优势;MgO 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最优投加量为 400 mg/L,此时去除率为 14. 53%,处理后出水浑浊度较高;FeCl
3
复配 Ca(OH)
2
时,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去除率 超过 60%,并且出水浑浊度低于 0. 65NTU;FeCl
3
复配 MgO 时,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去 除率可达 75% 以上;Ca(OH)
2
复配 MgO 时,对水中溶解性硅酸盐的去除率最高达 73. 76%,较单独使用 Ca(OH)
2
除硅时(81. 41%)有所下降. 3 种复配方案中,以 FeCl
3
复 配 MgO 的方案为佳,在此方案下,当 Fe
3+
质量浓度为16.8mg/L、MgO 质量浓度为 500mg/L 时,硅的去除率达 76. 67%,滤后浑浊度为 0. 83NTU,同时出水 pH 值最低,可节省后续调 整 pH 时的酸用量.
通知公告
本刊2025年第2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本刊2025年第1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5-04-03
专题征稿|“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
2025-04-02
公告
2025-03-03
2025年寒假值班安排
2025-01-14
本刊2024年第10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26
本刊2024年第9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8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11-01
本刊2024年第7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本刊202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目录
2024-09-10
更多...
精彩推荐
更多>>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友情链接
教育部
国家科技部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