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2022年能源、动力与电气工程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Zr-Mg改性吸附剂捕集热解气中CO2的实验研究
    唐玉婷, 陈晓斌,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7): 118-12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470
    摘要1164)   HTML2)    PDF(pc) (4610KB)(56)    收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日益增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将其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地处理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热解处理,是解决当前“垃圾围城”和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但热解气中含量过高的CO2会影响其后续的燃烧利用。钙基吸附剂因具有来源广泛、造价低廉和吸附容量大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市场应用前景的CO2捕集材料之一。但常规的钙基吸附剂随着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吸附性能会迅速衰减。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金属Zr和Mg同时掺杂的改性钙基吸附剂,通过固定床实验分析了Zr掺杂比、Mg掺杂比、碳酸化温度、煅烧温度对改性钙基吸附剂循环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金属Mg和Zr的掺杂比例不宜过高或过低,最佳的掺杂比例(即附剂中Ca、Mg、Zr 物质的量比)为10∶1∶0.5。因为掺杂比例过低不足以延缓吸附剂的烧结,而掺杂比例过高会导致吸附剂中CaO的含量和表面上的活性反应位点减少。当掺杂比例为10∶1∶0.5的吸附剂分别在700 ℃吸附和900 ℃煅烧时,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10次循环后的平均碳酸化转化率为76.3%。同时,本实验制备的掺杂比为10∶1∶0.5的吸附剂在700 ℃时对热解气中的CO2捕集率高达83.8%。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真空失效对低温容器绝热性能的影响
    陈叔平, 石顺宝, 朱鸣,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7): 136-143.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668
    摘要1190)   HTML2)    PDF(pc) (1937KB)(50)    收藏

    针对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真空失效问题,建立不同真空度下的传热计算数学模型并搭建相应试验平台,使用干燥氮气作为破空介质开展真空失效试验研究。对几何容积120 L、初始充满率为50%的低温容器,分析其夹层真空度分别为10-3、1、102、103 Pa时的排放量、压力及温度变化,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低温容器压升率、排放量及气相温度随着夹层真空度的降低而升高;夹层真空度为103 Pa时低温容器热流密度分别为102、1及10-3 Pa时的1.32、12.96及122.21倍,最大排放量分别为102、1及10-3 Pa的2.15、9.69、13.77倍;随着夹层真空度的降低,低温容器的安全隐患逐渐加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阀侧交流最大电流时序特征的换相失败检测
    李晓华, 殷珊珊, 李洁雯,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7): 108-117.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810
    摘要1140)   HTML3)    PDF(pc) (2444KB)(72)    收藏

    换相失败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运行中的常见事件,体现了换流器的脆弱性。由于现有检测换相失败的判别方法容易受故障因素、控制调节等影响,导致检测方法存在灵敏性不足的问题。准确、可靠地检测换相失败对系统的控制与保护极其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阀导通状态入手,提出一种基于阀侧交流最大电流时序特征的换相失败检测方案。利用端口交流电流的单边极性电流与三相交流电流最大值一半的比值构造交流最大电流特征量。为减少运行工况的影响,以换相两阀电流的交点为分界点,利用交流最大电流特征量幅值的一半构造阀虚拟导通状态;对其在周期时间内进行积分求取累积宽度,判别阀虚拟导通状态是否异常;根据换相过程中前导换虚拟导通状态超长和后导换阀虚拟导通状态缩短的互锁关系判别换相失败。通过对功率扰动和故障暂态以及采样步长的分析,推导判别换相失败的阈值,推荐阈值为1.3 ms。基于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和录波数据再现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换相失败检测方案的有效性。与电流差动判据相比,在不同的故障条件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换相失败检测方案受交直流系统工况、故障发生时刻、故障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所提方案可定位换相失败的阀,为控制系统的调节提供更多的时间裕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机器学习的建筑复杂用能系统运行状态异常检测
    周璇, 王馨瑶, 闫军威,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7): 144-15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422
    摘要1324)   HTML8)    PDF(pc) (2418KB)(63)    收藏

    建筑复杂用能系统运行状态的异常检测研究对建筑安全稳定、高效节能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建筑外部环境因素繁多、内部人行为的不确定性、设备运行数据复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异常运行状态的检测存在信息特征提取困难、运行异常状态难以界定等问题。本研究在运行参数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描述与无监督学习的适应性,提出基于信息熵并融合K-均值聚类与自组织映射模型的复杂用能系统运行状态二次聚类异常检测方法。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某大型办公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实际监测数据,通过K-均值聚类对外部参数进行初次聚类并划分一次工况、计算各工况下子系统运行参数的信息熵、自组织映射模型二次聚类判定异常运行状态等步骤,实现建筑复杂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异常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单主机运行工况下的平均类内异常检测正确率(简称类内异常检测率)为97.45%,双主机运行工况下的类内异常检测率为96.70%。此外,本研究针对不同工况中类数量与类内异常率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单、双主机的类内异常检测率随着其所在类内运行状态总数的减少而升高。本研究为建筑能源大数据背景下的复杂用能系统运行状态异常检测提供了新的系统化思路与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输电线路微气象跳闸预警及成因量化分析
    欧阳森, 陈义森, 杨墨缘,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2): 102-110.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98
    摘要968)      PDF(pc) (1612KB)(83)    收藏
    为充分挖掘微气象与线路跳闸的关联规律,文中提出一种输电线路微气象跳闸预警及成因量化分析方法。以微气象历史数据为基础,在跳闸前基于轻梯度提升机(LightGBM)构建微气象与输电线路跳闸概率预测模型,从线路层面为LightGBM损失函数中的失稳样本赋予更高的权重以应对数据集不平衡的问题,并添加线路抵御能力差异惩罚项以削减对薄弱线路的学习|在跳闸后基于Sigmoid云模型量化微气象对跳闸事件的置信度,并从区段层面构造微气象耦合系数实现跳闸成因的量化分析。文中方法可在给定微气象条件下对跳闸事件进行实时预警,并进一步量化各个微气象对引发跳闸事件的贡献程度,为检修维护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螺旋复合型槽纹管换热器壳程热力性能分析
    杨晨, 王风磊, 吴嘉懿,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2): 137-144.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107
    摘要729)      PDF(pc) (7200KB)(86)    收藏
    为研究1.0×104≤Re≤3.5×104范围内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复合型槽纹管的管外流动和换热情况,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文中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模拟了恒壁温条件下壳程流体的对流换热过程,考察了结构参数(螺距和槽深)对流场、温度场和其他湍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壳程的流动情况不如管程剧烈,但由于螺旋槽纹部分的长度选取得当,整个流域内都存在二次流,流体的换热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也导致了压力损失的增加;当螺旋复合型槽纹管的螺距比为3.50时,综合换热能力评价指标最高;当槽深比为0.22时,换热能力提升得最多,但引起的压力损失也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风冷散热的锂离子电池外部冷却模式与内部热物性特征的耦合分析
    安周建, 赵亚兵, 敏政,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2): 121-128.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213
    摘要1090)      PDF(pc) (9655KB)(94)    收藏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基于锂离子电池热物性特征以及运行条件选择合理的热管理模式,是确保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文中分别构建了基于风冷散热的圆柱形单体锂离子电池以及相应的电池模组模型,从最高温度、最大温差以及温度分布均匀性等方面探讨了热导率各向异性对电池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以径向导热热阻为主导,直接决定单体电池内部温差以及电池模组中不同单体电池之间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从电池结构设计的角度而言,为了提高温度均匀性,在确保能量密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电池层状方向的尺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回热型S-CO2布雷顿循环火用效率分析与优化
    夏少军 金晴龙 吴志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2): 111-120.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504
    摘要1801)      PDF(pc) (1855KB)(80)    收藏
    回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在燃气轮机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和应用潜力,对其开展性能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变温热源条件下存在有限温差传热、不可逆压缩、不可逆膨胀等不可逆因素的回热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模型,分析了工质质量流率、压缩机与透平效率、总热导率对循环效率与循环压比特性关系的影响,然后在总热导率一定的条件下以效率最大为目标,对加热器、冷却器和回热器的热导率分配比以及循环压比、工质质量流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文中取值范围内,经优化后的效率可比初始设计点提高37.96%。文中还给出了不同工质质量流率下效率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设计参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非均匀热流密度条件下脉动热管运行特性分析
    张东, 侯宏艺, 李庆亮,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7): 126-135.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548
    摘要1379)   HTML6)    PDF(pc) (3225KB)(101)    收藏

    为深入探究在非均匀热流密度条件下不同操作参数对脉动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而拓宽脉动热管使用场景,设计并搭建了一种非均匀热流密度下脉动热管传热性能的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脉动热管主体装置、加热装置、冷却水循环装置、数据测量采集装置、充注工质及抽真空装置。之后进行了实验稳定性测试,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充液率为50%和70%的情况下,选用乙醇、HFE-7100两种工质,分别进行了加热功率为40~140 W、无量纲热差为0~0.56的实验测试,对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蒸发段温度及内部压力波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均匀热流密度下,当加热功率较小时HFE-7100工质表现出更低的运行热阻;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乙醇和HFE-7100工质在50%和70%充液率下运行热阻逐渐接近。非均匀热流密度下,随着无量纲热差的增加,脉动热管表现出低于和接近均匀热流密度下的运行热阻,且高充液率的脉动热管在启动和运行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及传热性能。在非均匀热流密度下,70%充液率的脉动热管装置存在一个无量纲热差临界值0.33,大于该值后,管内不同热流密度侧气液相工质能够较快地打破平衡,改善管内循环流动状态,并降低运行热阻。乙醇工质在均匀热流密度加热时,高充液率下管内存在大量长液塞,容易出现工质流动停滞现象。非均匀热流密度加热时,由于装置加热段存在高热流密度侧,使得不同弯头的管内工质移动方向具有一致性,减少内部流体流动过程中的停滞和反向,从而可以在一定无量纲范围内提升脉动热管装置的传热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Mel频谱图和CNN的电网涉鸟故障鸟声识别
    邱志斌, 卢祖文, 王海祥, 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 (2): 129-136.   DOI: 10.12141/j.issn.1000-565X.210531
    摘要1159)      PDF(pc) (1935KB)(58)    收藏
    为了提高电网渉鸟故障防治的针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Mel频谱图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鸟声识别方法。建立常见渉鸟故障对应的40类代表性鸟种的鸣声样本集,对鸟鸣信号进行分帧、加窗与降噪等预处理,计算每帧信号在各个Mel滤波器中的能量,根据能量大小与颜色深浅的映射关系提取鸟鸣信号的Mel频谱图。以电网涉鸟故障相关鸟种的Mel频谱图作为输入,通过CNN反复执行卷积-池化过程提取Mel频谱图特征,并进行多次迭代训练调整网络内部参数,得到最优模型用于鸟种识别。算例结果表明,40类鸟种的识别准确率达96.1%,识别效果优于其他迁移学习模型。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输电线路运维人员正确识别相关鸟种、开展渉鸟故障差异化防治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通知公告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